(原标题:长春高新第二篇:“独孤求败”)
这是我对长春高新这家公司,进行系列分析的第二篇文章,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在这么多年的长春高新披露信息中——包括年报、投资者交流记录等文件,金赛药业负责人金磊的声音,是很少的。
不光如此,就在去年底,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相当的耐人寻味,不光是接下来对长春高新的分析,对于这家公司靓丽数据背后的观察,也埋下了意味悠长的伏笔。”
我们接着来看。
01 门后的人
由于金磊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好像还是闭门交流)说了一些内容,后来传了出来,然后长春高新就被深交所盯上了.
长春高新在回函中,还专门做了如下表态:
“董事会办公室,是负责接待与推广事务具体工作的职能部门,由董事会秘书直接领导。
因此,除上述职能部门及专职领导外,其他人未经授权均不得接受调研交流,金磊先生参与的本次交流,也未经长春高新许可或授权,不符合上述内部管理规定。”
换句话说,投资者想投资长春高新,金赛药业是核心所在。
但是,金赛药业的数据,很难拿到,连金赛药业管理层的话,我们都只能听总部“加工”以后的内容。
第三个,既然业务都由子公司开展,长春高新总公司管理层的作用,就略显尴尬。
毕竟,不是每个控股公司和她的管理者,都像伯克希尔和巴菲特那样,对公司发挥巨大作用。
这样的形势,确实让长春高新的投资者有点尴尬.
好在近几年,金赛也有更多的信息披露出来,我们可以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接着分析。
由于上面这些原因,长春高新的分析文章,我准备换一种写法,直接展示我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02 峥嵘岁月
我们从长春高新的成立,开始说起。
1993年,股份公司长春高新成立,背后是如今的长春高新区国资委.
自成立以后,长春高新基本就是采用“风投”的方式,壮大公司的业务。
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先找到一些有前景的产品,而做出这些产品的,大多是一些有产品、没资金的人,比如后文会提到的金磊博士。
然后,双方采用长春高新出钱,产品持有人对应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作价出资,双方合作成立公司,长春高新占大头股份的方式,开展合作。
简单了解这些以后,我们直接开始看:思考投资的主线——竞争优势。
上一篇文章,我展示了长春高新过往的ROE。
数据显示,这公司在过去的历史上,一定有她自己的竞争优势。
对这家公司来说,我认为她的竞争优势,就是前面提到的:
金赛药业。
原因在于,表面上看长春高新业务不少。
但实际上,金赛药业可以贡献长春高新大约60%的收入和70%的利润。
如果单单把金赛药业列出来,这公司的ROE,简直可以吓死人。
以2018年情况为例,当年的加权净资产12亿,归母净利润11亿,金赛药业的roe,可以达到90%以上!
既然长春高新获得傲人roe的核心因素,在于金赛药业,我们来看看这家公司。
金赛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这家公司,要从公司的核心人物——金磊——开始说起。
03 金磊与金赛
金磊先生,1965 年出生,1985年,他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
3年后,也就是1988年,金磊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
再过6年,也就是1994,金磊拿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短暂地就职于跨国药企之后,金磊于当年,返回中国创业。
接着,1996年,那时长春高新成立也就3年左右时间,这家公司做出了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决定:
与金磊合作,成立金赛药业。
长春高新出资,股权65%,金磊的金赛生物以无形资产+资金入股,股权35%,由金磊出任金赛药业总经理职位。
应该说,金磊没有辜负自己的学识,也没有辜负长春高新。
仅仅在两年后——也就是1998年——金赛药业做出了中国本土第一支,获得批文的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就是金赛药业从成立至今的核心产品,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增高针”。
这种生物药品,最典型的适应症,就是“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这个症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孩子长不高。
生长激素作为一种生物制药,最早是在1986年进入市场的,专利保护在1994年到期,从那时起,全球开始有很多公司开始开发应用。
根据安科生物的招股说明书披露,全球已经有几十个国家,把生长激素纳入医保,每年有几十万人使用。
在金赛做出第一支国产生长激素之前,国内的这个市场,就是两个特点:
第一,因为没有国产药品,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主要就是默克旗下的瑞士雪兰诺。
第二,价格高到令人惊讶,九几年的时候,一年的增高针费用,就需要十几万,那时候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也就不过两三万块钱。
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哪怕如此,一年的费用依然需要几万元,在当时,依然不是能被市场大规模接受的药物。
事实上,在2008年左右的时候,国内的增高针市场一直发展很缓慢。
如果各位还有印象,2008年及以前的长春高新ROE,基本都在1%、2%,最高也不过2008年的6%。
而金赛药业的竞争优势,我认为,就是在生长激素领域持续领先的产品,以及由此带来的打压对手的主动性。
这该如何理解呢?
04 光荣时代
1998年的时候,金赛做出的增高针,是“粉针剂”,也就是冻干粉。
这种药剂形态,对于储存、运输和使用,有一定的要求。
2005年,金赛做出了“水针剂”,顾名思义,药物是液体状的,不再是粉末状的。
可不要小看这个改进,这可是显著的改进。
因为,粉针需要做迅速的冷冻和干燥,而水针不用,后者因此而生物活性更高、见效速度快、效果更好。
由于水针剂的产品领先优势(那时候是国内唯一一家),再加上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浮现,金赛逐渐开始了多年的高速发展。
而国内市场下一家水针厂商的出现,则要等到13年以后——也就是2018年。
那一年,外资药企诺和诺德的水针获批上市,接近着是2019年,国内药企安科生物的水针剂获批上市。
你没看错,从这个时间轴,就能看出金赛在增高针领域的产品领先优势:
足足13年时间,对手没能做出跟她一样的产品,这不得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事情。
这还没完,继2005年做出水针剂之后,2014年,金赛做出了长效水针生长激素。
这一次的突破,不再是“国内首家”了,而是“全球首家”。
换句话说,2005年金赛做出的水针剂,国外已经有了,只是还没能在中国上市而已。
而2014年这个长效水针剂,则是全球第一家。
要知道,2014年的时候,长春高新的水针剂,都还是国内独家呢。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首发的长效水针剂,直接让金赛在产品方面,领先了对手两个时代!
长效水针,相比于粉针和水针,在给药频率上,做出了极大的改进:
粉针和水针都是需要每天注射的,而长效水针,一周注射一次即可。
我之前在我武生物的分析文章里说过,但凡是涉及到“用针注射”,都是患者用药的一大障碍。(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我武生物,就能看到)
尤其考虑到,“增高针”的主要应用对象,是4-15岁的孩子,这一点就更麻烦。
因为,小孩子对注射的配合程度,绝对是不高的,这在专业上叫“依从性差”。
所以,只要定价合理、疗效不差,可以预期,长效水针逐步实现对水针的替代,几乎是确定的事情。
这还只是金赛竞争优势的第一层涵义:
因为拥有持续领先的产品,金赛有机会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盈利性和份额。
05 降维打击
金赛竞争优势的第二层涵义是:
金赛在生长激素领域的“持续领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看看“降维打击”的可怕性。
2014年,就在金赛全球首发的长效水针获得批文的第二天,金赛就做了一个动作:
对粉针大幅降价,不同规格粉针的降价幅度,平均达到20%。
表面看起来,这个降价的动作很奇怪:
当时这个市场,内外资厂商加起来,两只手数起来都有余力,根本谈不上恶性竞争。
那么,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利润不要,要主动降价呢?
我们看看当时金赛的业务结构,就清楚了。
当时,金赛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独家产品——水针剂。
粉针剂对金赛营收和利润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小了。
而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粉针剂却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根本没有水针。
当时,市场上份额排名第二的,是国产厂商安科生物,大概有20%的市场份额。
这家公司,也算是生长激素领域,国内的佼佼者了:
1999年——也就是金赛做出粉针的后一年,安科生物做出了粉针剂;
2011年,安科生物长效水针的临床试验获批,开始临床试验;
2014年,市场传言安科生物的水针剂,会在下半年获批上市。
对于当时的金赛而言,安科生物可以算是市场上唯一一家“略有威胁”的对手了。
总的来说,粉针降价这个动作,对于金赛来讲是“毛毛雨”,而对于安科生物来说,就是“倾盆大雨”了。
那么,这次降价,给生长激素领域带来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我说这种打击竞争对手的主动性,是金赛的核心竞争优势呢?
长春高新的下一篇分析文章,已经发送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在那里后台输入长春高新,就能看到了。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长春高新(SZ000661)$ $安科生物(SZ3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