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逐不确定性的魅力)
【念念有余】
可能没有当初想象的美好,可能要遭受痛击,但人生就在这些不确定中精彩,投资在这些不确定中前进。
余胜良
大学快毕业时,我曾和一个同学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每个月给你3000元,让你什么也不干持续10年,愿意吗?
他的答案是不愿意。我的答案也是如此。
3000元比那时候的平均工资要高不少,大学毕业后大概可以拿2000多元,踏入社会有很多不适应,工作关系和同学关系完全不同,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新岗位需要学习和磨合。
买断时间什么都不干,貌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吃了很大亏,因为这是一条直线,锁死了不确定性。
假若是老年退休人员一个月拿3000元就让人很羡慕,这主要是因为老人的不确定性已经非常小,安心享受剩下的日子即可。
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生涯中的人生路线相对比较固定。走进社会后会有非常多不同的际遇。在学校基本看成绩,除了学霸外,大部分学生排名不理想,但走进社会,大多人都有一席之地,各有各的光彩,在另一个考核体系里,成绩就不那么重要了。
小孩子总是被寄予过高期望,会说话、会算数,有个微表情,家长都在盘算未来会对标哪个大家。人们对有点天分的孩子会高看一眼,会唱歌会舞蹈、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人们都觉得他们将来必有成就,对他们尊重羡慕得很,未来这些孩子十有八九不如期待,但不妨碍我们继续抱有这种想法。
这是对孩子们拥有的巨大不确定性给与的高估值。他们的不确定性,确实要比那些小有所成的成人要高。
我大学毕业后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至少对有些工作不大喜欢,比如那些繁琐的、按部就班的、没有创造力的工作。有好多人羡慕公务员,收入丰厚又稳定,但这个工作太过稳定,缺少挑战,缺少个性化表现机会,也有一些人不太喜欢。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人从公务员岗位辞职,到商海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追逐更多可能性的行为,最终造就了思想解放和社会氛围宽松的局面。
不确定性,意味着有很多选择,面临很多挑战,要在各种历练中找准位置,发现能力所在,虽然最后可能没有什么成就,但经历过,尝试过,也算无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有意思的人,遇到适合的城市,找到舒服的环境,悟到一些道理。
大家都在寻求超过平均水平的生活。大多数人面对不确定都有更美好的期望。这种期望水准可能在我们实际能获得之上,但有了这种期望,就能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抱有热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脱颖而出,他们将享有多数收益。并不能因此而贬低参与者的价值,参与者都为更美好社会贡献了价值。
在投资上人们也总是愿意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比特币、网页游戏、工业4.0、大数据、预制菜等概念才会有那么多参与者。投资就是要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资金愿意冒风险参与,是以为能找到超额收益。各种各样的科技发明或者商业模式能变成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相当多数参与资金不会有收获,就如同2000年左右投入互联网的资金,但少部分成功就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和影响。这可能就是为何我们在面对机会时,往往会给予高估值。
我们有时候会讨厌不确定性,不想要波折,证券行业不少研究者历经千辛万苦想要减少不确定性,增加赢率,但很难。
可能没有当初想象的美好,可能要遭受痛击,可能最后要龟缩疗伤,但人生就在这些不确定中精彩,投资在这些不确定中前进。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