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时制宜 尽快创新信贷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 杜晓彤
某大行的一位普惠业务人士认为,金融科技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但在“触达—转化”客户环节所起的作用很有限。“我们知道客户在哪里,企业数据也都通过地方政府征信平台传过来了,但是我们和客户之间缺乏一个‘媒人’,帮助我们建立起信任。”
在东南地区制造业的一位中小企业主看来,解决这种信任问题的办法是“混好圈子”。“现在银行也想去支持一些企业,但是有贷款系统条件、考核指标什么的,银行也束手束脚。如果你把关系疏通了,总有一些人更愿意为另一些人去冒险。”她表示,“客户经理很积极是没错,但是他没有这个权利保证能审批,我们要花同样的时间精力,就很难去信任他。”
很多一线从业人员也发现,即使有着比客户原有贷款更低利率的产品,也很难获取到这个客户。“好客户都被覆盖了,人家也不会愿意为了1%~2%的融资利率优惠,就换一家银行。”前述大行普惠业务人员说。
“很多民营企业主想要贷款,第一反应就是找人,这也和银行产品在线上但服务还是在线下有关系。”一位曾在银行工作多年的企业资金负责人指出,银行贷款产品虽然线上化了,但在营销和贷后管理两端还是沿用过去客户经理逐个服务的传统模式,依赖“人”的思维其实没有改变。
此外,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与银行提供的贷款产品之间也存在错配。中小微企业主们期待更便捷、更高额度的信用贷款,银行从业人员却认为,“目前来说,银行和企业之间对贷款和风险的认识还存在不小的差异。”
“疫情以来,银行推出了一些纾困产品和贷款政策,感觉贷款比之前更容易了。”一位中小企业主表示,但当前银行的信用贷款还是很难、极少,绝大部分要求抵质押贷,“基本上是拿房子打个六七折,而且银行要求多,提供材料等审批过程还是很繁琐。”
看懂APP联合创始人由曦在该平台举办的一次线上会议中坦言,“作为一家仍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我们的现金流是比较短缺的,但公司没有什么抵质押物,想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也没有成功。”他表示,这次疫情让他真切地体会到小微企业融资之难。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占比仅18.9%。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了,现在大家的意识也在改变,慢慢都不爱去买房子了,但是银行短期内还是很难摆脱要抵质押物这种思维,现在大部分抵质押物都是房产。”前述制造业中小企业主认为,“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周期和企业老板思维的不同阶段,因时而异,才能推出符合当下企业需求的产品。”
“现在银行也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但是实践中,企业更希望一步到位,一笔业务就获得足够的贷款,这样的贷款额度银行都是要求有抵质押物作为支持的,现在的银行信用贷款产品对企业来说不够‘解渴’。”前述大行普惠业务人士说,“信用贷款是能够让一部分客户拿到一定额度内的贷款,但当超过了信用所能支持的贷款额度就需要增信措施,而目前最具有说服力的增信措施就是不动产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