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格力手机不比苹果差!董明珠霸气发言:关于高瓴,绝对放心!承诺不裁员,再招5000大学生,还提及盾安环境…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晓晶 2022-06-07 20:5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格力手机不比苹果差!董明珠霸气发言:关于高瓴,绝对放心!承诺不裁员,再招5000大学生,还提及盾安环境…)

6月7日下午,格力电器召开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格力手机、高瓴入股、员工招聘等话题都做出了回应。

再招3000到5000名大学毕业生

在员工问题上,董明珠表示,格力坚持不裁员,而且今年还会再招3000到5000名大学毕业生,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事实上,端午节前,董明珠也曾就裁员问题发表看法。5月26日,董明珠在格力官方认证的抖音帐号露面表示,近期很多企业压力较大,裁员现象频频发生。格力向员工承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绝不裁员。如果一定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宁可降一点工资也不裁员。

据2021年年报显示,格力电器当期员工数量为8.19万人。

高瓴是绝对可以放心的

2019年,高瓴斥资超400亿入股格力电器,以46.17元/股的受让价格计算,也较目前格力股价(31.92元/股)浮亏超3成。对此,有观点认为,在格力电器上,“投资神人”张磊看走了眼。

对此,董明珠在今日回答投资者关于格力第一大股东高瓴方面的问题时表示,关于高瓴,是绝对可以放心的,投资者不需要有什么疑虑。

格力手机不比苹果差

董明珠同时表示,关于格力手机,格力做的不比苹果差。

此前,董明珠曾表示,格力做手机不简单是为了抢手机市场,而是根据自身家电业务做的规划。格力会“坚持做手机”,相信“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上个月央视财经节目连线了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被问及“市场就认为董明珠做手机就是做错了,但是董明珠从来不承认,就是嘴硬”时,董明珠表示,格力有能力多支撑一个研发项目。

回应收购盾安环境

就格力电器收购盾安环境(002011.SZ)一事,董明珠表示:“我们从来不兼并收购。但是大家都知道近期我们收购盾安环境。我们跟它长期合作,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大股东爆雷),不能看它死掉,愿意伸出这把手。”

格力过去30年被空调绑架了

5月底,格力电器通过线上视频直播的方式举行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对于空调行业发展、员工持股计划、渠道改革、新零售体系、电梯专用空调、分红力度等投资者关注的话题一一作出回答。

彼时,董明珠说,“格力过去的30年被空调‘绑架’了,过去我提出的口号是‘好空调格力造’,现在我们提的是‘好电器格力造’。希望以后投资者不要老讲格力‘空调’,要多讲格力‘电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家全系列的家用电器企业。”

对空调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 多渠道应对原材料涨价

2021年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宗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影响,空调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董明珠表示格力对空调行业仍然非常看好,虽然房地产市场下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调市场,但是格力这两年通过渠道变革,渠道经销商从以往投入大量资金囤货,到现在变化为按需囤货,同时公司生产产品更贴近消费者需求,这种模式使公司更加有竞争力。

同时,格力对空调以旧换新市场还是非常乐观的。目前存量市场约有五亿台使用10年以上的格力空调,随着格力的技术升级,新空调节约的电费足够弥补更换空调的费用。

同时,格力表示,国际市场依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公司将继续加强海外战略规划和全球市场整体布局。在当下国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公司将谨慎开拓国际市场,继续走全球化市场路线。

另一方面,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格力的应对方法是也多样的,如通过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的管控等。最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来减缓或者对冲成本上升。                           

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分红总金额超千亿元

员工持股计划方面,由于购买价格较高,员工在参与时存在自筹借钱的情况,因此格力将原计划一次性执行完员工持股计划分成两期执行,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业绩指标进行了下调。

同时,结合当下的外部环境,为了激励员工、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发展机制,公司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董明珠表示,公司并不是希望员工通过低买高卖的形式在股权激励中获取利益,而是希望激励员工创造更多的财富,让公司分红更多,让员工和股东在分红上一起受益。

实际上,格力电器自1996年上市至2021年分红总金额超千亿元(含2021年的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根据格力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2022年-2024年),公司2022年至2024年每年进行两次利润分配,即年度利润分配及中期利润分配。在现金流满足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的前提下,公司2022年至2024年每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50%。

加强电商运营,激活渠道优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面临渠道的营销模式从线下走向线上的巨大挑战,公司带领庞大的营销队伍改革前行。在疫情来临以后,公司加速发展线上模式,并通过直播体会市场,带领经销商改变认知。目前经销商已逐步转变为既要开实体店又要能做直播,把线上线下服务做得更好,如线上通道帮助线下门店缩短了产品配送时间、减少压货数量。这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便利。

据了解,2021年“格力董明珠店”直播带货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形成了“董小姐”“羽童”为代表的直播网红矩阵。

董明珠坦言,公司成本是比别人高的,一方面公司使用的铜、钢板、电容零部件等原材料成本高;一方面产品设计要保证风量、节能、舒适等要求,公司不会基于眼下的利益盲目的降低材料质量,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或者贴牌生产。

格力通过线上让更多人了解格力空调以及电器产品,目前线上销售的生活电器得到了认可,包括除湿机、风扇等。以前公司的口号是“好空调格力造”,今天变成“好电器格力造”。

积极布局芯片、电池储能板块

格力电器在2018年围绕芯片设计设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目前,零边界已成功开发工业级32位系列MCU和格力智慧家庭系列芯片(AIoTSoC)。工业级32位系列MCU已在家用空调、商用多联机、线控器、遥控器等系列产品上实现批量应用,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健康医疗配套、商用大型机组、工业传感、高性能电机控制等领域。格力智慧家庭系列芯片(AIoTSoC)已在智能空调、智能家电产品上推广应用,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端侧AIot、智慧家庭、工业计算、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格力电器也积极布局。电池储能板块,公司控股子公司格力钛基于目前良好的市场增量预期,将坚持“钛酸锂为主线,磷酸铁锂为辅”的定位方向,首先拓宽钛酸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核心应用场景放在重卡、轨道交通、电网调频、混动客车等领域,国内、国际市场并重。大力拓展储能市场,在环境工况对电池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区域布局钛酸锂产品,同时在磷酸铁锂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也持续发力。

空调市场份额行业第一,机构研报看好

格力电器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旗下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消费品牌及凌达、凯邦、新元等工业品牌。数据显示,2021年格力中央空调是中国中央空调行业销售规模唯一超过200亿的品牌,实现中央空调市场“十连冠”。根据《产业在线》2021年度家用空调内销销量数据,格力空调以37.4%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实现27年领跑。

2021年,格力实现营业总收入1896.54亿元,同比增长11.24%;实现归母净利润230.64亿元,同比增长4.01%。

在分配方面,格力电器延续了一直以来的高分红风格,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18.28亿元(含税),略高于公司当期净利润的一半。

格力电器(000651)4月29日披露的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2.6亿元,同比增长6.24%;净利润40.03亿元,同比增长16.28%;基本每股收益0.68元。

对此天风证券表示,格力一季度业绩超预期,维持“买入”评级。一方面,公司作为空调行业龙头,正深化渠道改革,品牌竞争力逐步恢复,未来随着地产下行、成本等抑制行业需求的因素逐渐缓解,公司营收业绩增速可能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多元化动作频繁,发展储能、热管理等业务,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发展成多元化工业集团。

首创证券指出,格力立足空调主业,业务边界不断扩展,维持“买入”评级。公司供应链与渠道改革成效渐显,未来有望进一步受益于地产宽松、绿色家电下乡等政策,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1/292/320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8/7/6倍。

信达证券表示,看好格力作为国内家电制造龙头在制造、渠道、管理、研发方面的固有优势,公司积极进行工业化转型,向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多元化布局,支撑公司长期发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