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艰难挑战中汲取营养)
过去半年多的医药行业,特别是港股医药行业跌幅很大,这给基金带来很大的回撤也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艰难的挑战和深幅的危机,会击碎很多外在的东西,也会带来难得的直击内在的思考,让我们从中汲取“能带来积极改变的”营养。
从挑战中汲取营养,美股有一家RNAi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这家公司的历史,每挖一次都会有些不同角度的收获。它在2002年成立,成立后一直专注于RNAi技术的迭代突破和商业产品的持续开发,目前全球已经获批上市的4款RNAi均出自该公司之手,现在主流的LNP递送和GalNAc缀合技术,也都是该公司率先突破。但该公司的发展远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
2002年成立初期时,是默默无闻的小辈;后来伴随产业对RNAi疗法的关注度提升,吸引了罗氏、诺华、武田、默沙东等大药企的重金合作与投资;但随着第一代局部直接给药RNAi产品从2008年开始的接连失败,公司第一批布局产品普遍遭遇成药性挑战,大药企们也都先后终止合作;到了2010-2012年前后,公司陷入巨大的前景挑战和信任危机…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公司推动一系列关键变革,为后来的所有发展奠定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基础。
“2011年发生的战略转换是公司的一个关键时刻,外界放弃了对公司和RNAi技术的希望,而这也让我们更加专注。”“目前市场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归功于2011年初的战略”。CEO后来回忆这个阶段的时候这么说。
这其中,严酷的行业背景下,什么样的战略转变让公司重获新生,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梳理下来,转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
一个是战略层面的转变,放下期望、放下声望,“回归自我、回归本源”,专注于做那些“简洁、正确且困难的事情”。原来公司像一个“药企平台应有的样子”在运行,兼顾各个方面,布局了一条从肿瘤到感染到慢病,从肺部到肝脏到神经,也比较顾及资本的感受,布了些能讲故事的项目;而后来的公司,砍掉了所有讲故事、堆预期、拉合作的项目,只留下能最大化发挥RNAi技术本身优势的项目,同时更加重视对RNAi疗法最为关键的递送技术的开发与升级,这也使得公司在收缩阶段仍然保证了最核心资产的临床进程,并为未来真正打通RNAi产业化奠定关键基础。
另一个是战术层面的转变,以退为进,以舍求得,形成清晰的产品战略和发展路径。该公司自2011年开始,首次清晰界定了拟开发候选产品的特性;也首次提出了公司后来5年更新一次的“5年规划”,在这之后的十年,公司一直按着既定的战略和路径在稳步推进,战略定力极强。
该公司在战略层面,“聚焦资源、专注核心、强调实用”的思想是值得学习的。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不断推动底层认知能力持续提升,就是个“最简洁、最正确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事情”。
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认知能力是投资里最基础的环节;提升底层认知能力,就像升级了底层操作系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提升投资能力的正确途径;而同时,底层认知能力的提升,既不存在浅显易见的规律,也没有轻易复制就能适用的经验,需要自己从实践中去抽象提炼,这不是个简单就能完成的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从行业信息中抽象提炼出对医药行业的一些特性理解和规律认知,这个已经有一定难度,但也还只是“从信息到认知”的第一层次抽象提炼。我们还需要对生物科技、对医药行业、对经济机制、对心理活动、对社会组织等等各个方面去抽象提炼,然后在这些从不同领域抽象提炼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从认知到认知”的第二层次融汇综合后,才有机会更好地接近对本质的认知。这是非常困难的过程,也是非常关键的方向,值得我们持续努力。
公司在战术层面,“清晰的战略、明确的路径”同样值得借鉴。我们希望投资的公司,应该是有助于持续提升社会效率、也能持续创造商业价值的企业;我们希望重仓的公司,应该是未来行业里“不可替代且不可回避”的时代徽章级企业。不可替代,是因为业务本质里自带某种无法被轻易模仿的特性,比如以前总结的“新”(看不懂-学不会-做不了)、“特”(进不来)、“强”(留不下)。不可回避,是因为能在关键细分领域里拉开绝对性竞争优势。
当下本土创新的优势在重组创新和改良创新上,如果有本土创新企业能在一些主要领域方向里,开发出性能远超国内外同行竞品的产品,那它就有很大概率成为潜在的“时代徽章”。港股创新药里,个别公司的核心产品,适应症众多、患者基数很大,而且产品性能明确超越国内外可比竞品。几年回头看,这样的企业应该会是“既不可替代(性能全球最优),也不可回避(市场空间巨大)”的时代徽章企业。
$青侨阳光(P0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