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高歌猛进到构建生态 锂电产业链关注点转向)
锂电产业的火热已经持续一年有余,上下游的供需关系随时发生着变化。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五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产业链氛围已经与去年峰会相比有所不同。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今年企业的关注焦点更多由增长空间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产能过剩、构建生态等成为业内讨论的高频词,产业链试图更准确的把握周期,并在上下游更合理地分配利润。
“前两年是往前跑、占领先机,不扩产、不往前走,那你的风险就是最大的;但现在产业链发现不能无序发展,新周期必然面临新挑战。”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在开幕式发言中点出了这种变化。锂电产业链大规模发展带来了供应链挑战,同时市场多元化也催生出多元的技术路线。
锂电材料供需关系调整
从2020年底以来,锂电产业链持续处于高烧状态。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超预期增长,尽管在今年初疫情中经受波动,但业内普遍对下半年市场表现保持乐观,仍然维持全年500万辆甚至550万辆以上的销量预期。
相应的,锂电产业链对未来市场空间持有“十年十倍”预判,大量资金也被吸引进来。高工锂电研究院院长高小兵表示,目前行业内已经有超过600个公开投资项目,未来两到三年内将有1万亿元资金投进去,还有超过50家上市公司跨界进入该领域。此外,领域内原有的公司也相继宣布大幅扩产计划。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中上游对需求井喷措手不及,导致锂电材料普遍出现供不应求和价格飙涨。不过,当前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扩产,部分中游材料已经出现价格回落,最典型的是电解液相关产品。鑫椤锂电数据显示,六氟磷酸锂最新报价为26.5万元/吨,相比年初60万元/吨左右的高价已经跌去大半,部分溶剂、添加剂价格也普遍回调,带动电解液也出现价格腰斩。
“电解液产能没有瓶颈,价格取决于碳酸锂,溶剂价格已经到底了,添加剂也会逐渐回归合理的毛利。”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天赐材料是电解液领域的龙头,掌握一定的定价权。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公司大部分订单通过长协方式锁价,因此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业绩带来的影响不大。徐金富还表示,签订的长协都是会履行的,如果公司与客户在价格低位签订长协,价格升高时还会再签一些新单,低价单与高价单混着交付,反之亦然,以此来平缓价格波动。
但对于周期顶部的新进入者来说,高光时刻的另一面是高度风险。“去年采购大多锂电材料都需要交预付款来抢货,现在反过来,正极、设备等产品已经有3-6个月的账期了。这意味着参与者不仅要准备好投资额,还需要准备多一倍的流动资金。”一位刚刚涉足锂电材料领域的新玩家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业内庞大的产能规划使其投资计划变得犹豫。
不过,上游的碳酸锂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据鑫椤锂电数据,国内碳酸锂价格在年初最高逼近52万元/吨,在4月、5月因疫情冲淡需求而一度下滑至46万元/吨左右,近期跌势企稳,价格高位波动,6月14日最新报价为47.75万元/吨。
5月24日,澳洲主力矿商Pilbara年内第二次锂精矿拍卖拍出5955美元/吨的历史新高。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坦言,公司参与了Pilbara锂精矿竞拍,“我们还是Pilbara的股东,但两轮都没有拍到,足以见资源紧缺的压力。”
在杨红新看来,锂电材料和设备整体上供应是充足的。杨红新表示,材料方面最紧张的是负极,是由于上游石墨化受制于环保能耗、电力供应等限制;设备的问题在于订货周期变长了,但提前订货就能解决,电池厂由提前半年到提前8个月以上订货。供应紧张是结构性的,订单会向头部企业集中。“一些电池厂停产,材料厂和设备厂接不到单,但另一些会非常忙。”
无论如何,锂电材料都难免周期属性,关键只在于何时出现拐点。高小兵表示,大多锂电材料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时点就在今年,只有锂矿开发周期长一些,国内锂矿将会在2023年释放产能,但届时价格也不会再降到上一轮的低谷水平了。
响应市场多元化需求
锂电产业的规模仍在快速增长,但产业链企业关注点已不单单是规模。下游的电池厂、车企已经充分体会到供应链维稳的重要性;各环节的企业也都在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并试图瞄准某个细分领域,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
过去一段时间,车企、电池厂纷纷向上游延伸,甚至布局到锂矿领域。杨红新表示,面对资源紧缺,蜂巢能源的应对战略是产业一体化联合及上下游产业聚集,其中纵向联合会考虑到矿产资源、基础材料、电池材料、电池装备等。
此外,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厂都加入国内外的锂矿争夺战,或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锁定上游供应商;车企方面,特斯拉、蔚来自研自产电池的规划已经非常清晰,比亚迪则是典型的上下游贯通,利用自己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方面的自供优势维持了生产交付的平稳增长。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一体化布局并非最佳方案。“企业是有边界的,如果什么事都做,内部交易成本是很高的,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我们有客户也是从头到底整合产业链的,但也没有发现利润很高。”徐金富表示。
在需求方面,市场愈发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车型、不同价格区间都对电池及材料提出不同要求。电池通过材料体系和结构体系的创新来逐步提高性能。
材料体系创新的主要工作由锂电材料厂商承担。以正极材料为例,容百科技正极事业部总经理佘圣贤表示,正极材料相对其他材料来说新概念、新技术特别多,但过去和未来都不可能由一种材料体系一统天下。比如在600-700km续航以上的车型,首选的还是高镍三元材料。
三元和磷酸铁锂的纷争已经持续多年,由于补贴退坡使得磷酸铁锂性价比凸显,叠加CTP、刀片电池等技术提升了系统能量密度,使磷酸铁锂反超三元,在当前市场上占据六成左右的份额。三元方面则通过高镍化路径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并减少对昂贵的钴金属的使用。
“高镍电池现在的痛点就是贵,主要是镍金属比较贵,但我们认为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印尼等地的矿产开发,镍原料有望降价,另外电池结构和回收技术提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预计2025年高镍三元电池价格将接近磷酸铁锂,如果回收技术做得好,2030年高镍成本将与铁锂拉平。”佘圣贤表示。
磷酸铁锂在占据安全、便宜等优势之后,进一步向更好的性能探路。常州锂源研究院院长岳海峰表示,磷酸铁锂的未来方向是低温和快充。杨红新也表示蜂巢能源正在开发磷酸铁锂的快充性能。刘静瑜则表示中创新航在磷酸锰铁锂方面正在投入资源研究。
另一方面,结构体系的创新则主要由电池厂来推动。给电池厂提供设备的供应商对此感受最深,海目星激光董事长赵盛宇表示,原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都是以方形电池为主导,但在2021年和2022年,由于知识产权战争以及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新的电池结构大规模涌现,“这也让我们面临很大压力,必须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目前电池结构正在向更简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诸如宁德时代CTP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都属于对方形电池的结构进行创新,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而特斯拉带领的4680大圆柱电池浪潮也在袭来,国内也有一批电池厂商跟进。亿纬锂能研究院院长何巍表示,大圆柱电池的优势在于标准化、更高的制造效率以及更强的回收价值链。
锂电设备的创新也在持续进行。大族激光副总裁黄翔虎表示,大规模产能要求更高的稳定性,比如缺陷率要由ppm(百万分之一)向ppb(十亿分之一)升级。思客琦董事长付文辉也表示,现在一条电池产线的产能已经从2-3GWh提升至5-6GWh,将来还有可能到10GWh,设备厂商的交付不仅需要高效稳定,还出现零碳、本土化等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