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题研讨暨中央金融单位定点帮扶县恳谈会召开)
近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题研讨暨中央金融单位定点帮扶县恳谈会”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组织召开。来自中央金融单位定点帮扶的67个县的400余位相关负责人在线上全程参加会议。会议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落地推行,分享深入一线的心得体会。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出席会议并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李正强,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王兆阳,农发行党办副处长(挂职吉林省大安市副市长)张苏珺,农业银行农户金融部风险合规处专家(挂职重庆市秀山县副县长)赵云鹏,人保财险再保险部业务管理处处长(挂职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副县长)谭成冬,中国银行消费金融部副总经理贾志伟以及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王志峰在会上发言。
尚福林在致辞中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要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输血变造血,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三农”话题,金融在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个方面大有可为。
尚福林就如何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能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要推动大型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要督促地方中小银行坚守定位,回归本源。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继续探索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推广银政、银担、银保合作模式,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顺应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加速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发挥协同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在专题发言中,数位一线工作者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分享了深入乡村社会的帮扶工作经历,提出遇到的问题、难题,并给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张苏珺表示,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支持产业发展是治本之策,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是内生动力,强化创新思维是重要法宝。乡村振兴项目融资面临资金可得性不高、合格借贷主体缺乏、信用结构搭建困难、农村资金外流四方面挑战,建议加强政策制定穿透力,精准辐射农村地区,使村级企业、产业稳定获益。
赵云鹏表示,对乡村振兴而言,产业是关键,巩固脱贫成果“三保障”是基础。对此,一方面要开展全链条的产业帮扶、全过程的消费帮扶、全方位的金融帮扶;另一方面要全力提升医疗帮扶水平、教育帮扶质量,强化住房、饮水保障。同时,他就定点帮扶如何将县域需求和机构资源精准匹配阐述观点。
谭成冬以保险为重点,从强保障、谋发展、提质量、重创新四方面分享了人保集团对乐安县的定点帮扶经验。他指出,农村地区金融保险意识有待加强、区域品牌培育难度较大。对此,他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保险更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完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同时,扩大保险范围、完善银行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探索建立银保合作机制。
此外,部分专家代表从专业研究角度,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重要问题、需要克服的难点、需要展现的亮点,发表专业见解。
张承惠总结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面临的挑战,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鼓励城市资本、特别是股权资本下乡;二是加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三是建立资金批发制度;四是加快推进农信系统省联社改革。此外,她还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的合作金融问题。
李正强详细梳理了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过程,概括了该模式自2015年开始试点、2016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以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费构成更加多元、功能作用不断扩展、参与主体逐步增加、产品类型日渐丰富的过程。他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乡村振兴战略向“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提出更高要求;但也面临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期货市场能否更好地支持其规模化扩张等现实性问题。
王兆阳围绕“普惠金融现状与发展”分享观点。他认为,基于我国国情,最重要的普惠金融是农村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普惠金融对象是农民群众,新时期普惠金融要更加聚焦农村农民。根据“三农”的趋势和特点,农村普惠金融应聚焦乐业、安居、幸福、保障四大主题深入推进,并把握五大特征:第一,在发展动能方面应体现创新驱动;第二,在金融覆盖方面要体现协调均衡;第三,在发展模式方面要体现绿色低碳;第四,在服务格局方面要体现开放合作;第五,在发展导向方面要坚持共享惠民。
在点评发言环节,肖钢指出金融助力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关注五方面问题:一是金融机构如何选择优质的乡村产业;二是金融创新方向路在何方;三是金融科技如何优化农村产业金融服务;四是如何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五是如何建立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杨凯生就新时期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如何在土地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中发挥作用;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如何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
王忠民表示,数字金融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第一,数字金融可以缩减中间环节,降低信息偏误,减少扶贫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第二,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可以带动客户和平台企业价值的指数级增长,实现互利共赢;第三,数字金融可为农村各种业态提供统计核算支持和数字化专业分工,通过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实现市场空间的无限拓展;第四,数字金融可为农村产业绿色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纪敏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人”是农村赋能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三农”保险保障水平;第三,改善政策性担保的运作方式,通过和大型平台企业合作等途径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降低担保成本;第四,从供给端促使大中小银行和数字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在适当的顶层设计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叶燕斐表示,第一,要发挥好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作用,适度竞争,形成协同效应:一是大机构要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好中长期资金支持;二是要通过内部资金的转移定价,来更好地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三是要避免存款竞争,避免因大机构的存款利率定价过高对当地小型金融机构形成的严重挤出;四是要支持地方小法人机构的数字化建设。第二,要压实小法人机构、党委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等各方责任,守住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