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锐叔论市 A股独立行情还能走多远?)
《投资者网》特约国金证券分析师毛锐
受欧美股市大幅大跌影响,上周五早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开盘之后,指数迅速回升翻红,创业板指领涨,一度涨超2%。此后指数开始回落,沪指一度创出日内新低。午后,指数重整旗鼓卷土再来,在创业板指带领下,呈现持续震荡走高态势直至收市。最终,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以涨0.96%、涨1.48%、涨2.77%报收。盘面上,涨停股(剔除ST和未开板次新股)64家,显示市场情绪一般;个股涨跌比2322:2211,个股平均涨幅0.53%,赚钱效应偏强,两市成交额10806亿,较前一交易日增量1.17%。北上资金净流入逾91亿。
又一次,在全球股市都在跌的同时,A股再次逆流而上走出独立上涨行情,而且单就收盘点位而言,又创出了见底以来新高。这样的强势,不但锐叔始料未及,相信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在过去一个半月里,A股三大股指均跑赢海外主要市场超过20%。一次两次的独立上涨不足为奇,但这一幕不断上演,就值得我们再次思考:究竟是什么让A股成为近期国际资本市场的“孤勇者”?这种独立上涨行情还能走多远?
先从资金动向入手分析。通过观察,一方面,近期公募基金发行依然低迷,ETF呈现持续净赎回状态;但另一方面,6月前3周北上资金净流入近600亿,而前5个月则是累计净流出超100亿;截止到上周四,6月融资融券余额增加344.67亿,而前5个月则是累计减少了2,674.87。由此可见,北上资金和杆杆资金的回流,是近期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其中,杆杆资金本来就属于市场当中较为活跃的交易型资金。而北上资金中,关键的变化也来自于交易型资金(包括那些“出口转内销”的资金),6月以来交易盘回流已经接近500亿,占据净流入北上资金中的绝大部分。一般来说,交易型资金的动向与市场情绪关联度较高,再次说明4月下旬以来的行情的主要驱动逻辑,就是疫情消退+政策加码带来的情绪修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指数已涨至疫情前水平,以及稳政策密集推出期告一段落,上述驱动逻辑已边际减弱。此外,近期北上资金大幅净流入的另一个背景是MSCI与富时罗素指数季度调整带来的配置力量(包括“薅羊毛”的短期资金)。具体来看,5月31日,MSCI半年度指数调整结果已正式生效;富时罗素对富时中国50指数、富时中国A50指数等指数审核变更也于上周五收盘后生效,一些配置资金由于被动指数强制配置的规而持续流入的态势可能减弱。
再从偏股型基金前期套牢盘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后市的空间。通过对市场上最活跃的两款指数基金进行复盘,可以发现,这类投资者具备典型的越涨越卖、越跌越买的特点。以创业板50为例,21年2月市场快速调整期间,ETF申购规模快速增加,到5月指数回到2月高点的时候,创业板50ETF的累计净申购规模也回到了指数调整前的水平。而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底,创业板持续调整阶段,ETF累计净申购规模也是持续增加,近期则是净赎回速度明显提升。从过去一段时间基金发行来看,最近的密集申购集中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对应的上证点位区间在3350-3650附近,这意味着3350以下,基金赎回压力应该还不大,但一旦运行到3350以上,基金赎回压力或许将逐渐凸显。
尽管当前市场情绪仍比较亢奋,市场在短线上还有继续走高的欲望。不过,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锐叔还是认为第一波修复行情很可能已进入尾声时段。另外,短线上还需之一两点,一是之前早评中提到过的,明天将是2863见底以来的第34个交易日,也是斐波那契重要时间窗口,容易引发变盘。二是即将进入6月底的季末银行考核,流动性面临短期收紧,也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因此,继续维持近日的建议,即:轻仓者继续观望为主,保持耐心,等待“白银坑”挖好后再跳进去;重仓者则注意逐步兑现手中近期反弹幅度较大的个股并开始控制仓位。
板块和热点方面,上周五盘面上,行业方面,按不加权方式排序,电气设备、有色、酿酒等涨幅居前,文教休闲、传媒娱乐、互联网等跌幅居前。题材方面,按涨停个股数量排序,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等最为活跃。
锂电池板块指数大涨超3%,板块内共16只个股涨停或涨超10%。驱动上,上周五的引爆点在麒麟电池,6月16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旗下CTP3.0电池即将发布。此前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上称,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内发布这款电池,现在离第二季度结束大概只有半个月了,看来新电池很快就要公开亮相。所谓的CTP3.0电池,就是麒麟电池,其采用宁德时代第三代CTP技术,在相同的电化学体系、电池包尺寸下,三元高镍版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比4680大圆柱电池高出13%,理论上能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强的续航能力。麒麟电池在结构上一个重要革新,就是在方形电芯的大面积接触侧插入水冷板。安全性方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解决热失控问题,同时提升了快充的可靠性;寿命方面,电芯之间安插的水冷板可以在电池包膨胀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增加电池寿命;能量密度方面,新模块内的水冷板可以起到水冷、隔热、缓冲三大作用,从而减少其他零部件体积,提升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电池冷却技术主要分为空气冷却、液体冷却和相变冷却,其中液冷2022年在电动车占比约55%;储能领域正加速应用,据GGII预计,储能液冷占比将从2021年的10.8%提升至2025年的45%左右。从终端应用看,特斯拉V3增压器充电设备液冷散热设计相比第二代峰值功率高72.4%;比亚迪搭建了模块化液冷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平台;宁德时代CTP3.0电池在两块电芯中间加水冷板。假设2025年我国/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3%/21%,铝热传输材料单车用量22.5kg,其中电池部分12.5kg,则2025年电动车电池冷却板拉动铝热传输材料需求约26万吨,2020-25年CAGR约46%。此外,储能液冷渗透率提升带来增量需求,GGII预测2025年国内电化学储能装机量有望超过50GWh,而2020年底为4.4GWh。冷却板行业格局尚未成型,新增产能相对受限,需求快速增长背景下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从上周五盘面来看,锂电池中的水冷板概念已成为资金重点关注方向,经过周末进一步发酵,短线上有望延续强势,喜欢题材的朋友也不妨关注一下。
消息面上,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17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方案》提出要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国家能源署曾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达到1648亿元,或成为一个新的爆发行业。目前,在政策及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经济价值逐渐凸显,产业化或将迎来提速。一般来说,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在4-6年,其能量会衰减到70%-80%,基本难以满足车主出行需求,从而达到“退役”阶段。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汽车退役的电池大约有25GWh,也就是20万吨左右,而到了2025年,退役的电池量预计可以达到116GWh,也就是78万吨。到2030年,退役的锂离子电池数量有可能会达到1200万吨以上。由此可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即不断产生的巨量“废旧电池”如何处理?一方面,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也超乎想象。有专家表示,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体积更大的动力电池,如没有科学回收,将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灾难。另一方面,据USGS等统计,我国锂、镍、钴资源储量占全球比重分别约为7%、4%、1%,储量有限,国内新能源金属资源供给能力弱,较为依赖进口。通过锂电池回收,可实现锂、镍、钴资源的循环利用,长期有望解决国内资源对外依赖度过高问题。东吴证券预计,2025年锂电回收再生产生的碳酸锂贡献国内动力电池碳酸锂需求为31%,到2035年贡献提升至41%;2025年锂电回收再生产生的金属镍贡献国内动力电池金属镍需求为32%,到2035年提升至72%。再生资源有望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稳定价格预期的重要渠道。总体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战略地位突出,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但是,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格局基本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存在大量的“小作坊”、“黑作坊”。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具体法规逐步出台后,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巨增至2.4万家,而注册资本在200万以下的占46.5%。相比之下,根据工信部去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目前符合电池回收行业标准的企业只有47家。由于这47家合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电池回收、处理、利用,不仅需要考虑安全隐患,也要在环保上作出较大投入。在这样高昂的经营成本下,合规企业的回收价格不得不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小作坊”、“黑作坊”不用考虑环境保护,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因此回收价格也就较高。对于“卖家”来说,价高者得是必然选项。因此,产业的前景虽好,但要长期健康的发展还有赖于政策的规范和监管。当然,从短线上来看,周末的这条消息有望成为行情的催化剂,喜欢题材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操作策略:
在全球股市普跌背景下,上周五A股再次走出独立上涨行情,显示当前市场做多情绪依然较高。短期来看,在市场情绪推动下,大盘有望继续冲高,但随着指数涨至疫情前水平,以及稳政策密集推出期告一段落,疫情消退+政策加码带来的情绪修复逻辑存在边际减弱的可能;3350以上,基金赎回压力或将逐渐显现;进入6月底的季末银行考核,流动性面临短期收紧,也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因此总体上预计见底后第一轮修复式上升行情进入尾声时段。阶段性来看,当前左右A股走势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内经济面和政策面的走向,在这方面,重磅会议“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表述,有助于打消此前市场对政策是否继续发力“稳增长”的担忧,可以说“政策底”被进一步夯实。而当前疫情已进入扫尾阶段,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正在推进,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弱,经济底有望确立。同时,决策层在基建发力、地产托底、市场主体纾困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维度不断稳定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极端悲观情绪有望逐渐修复,预计阶段性行情仍有望保持震荡上行的格局。中期来看,今年政策面的总基调是以“稳”为主,基本面的大背景是“全球流动性趋于收紧+通胀上升”,这一组合对市场并不太友好,加上结构性高估值的矛盾依旧存在,风险偏好难以持续全面提升,整体市场仍有望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操作上,轻仓者暂时观望为主,耐心等待新的逢低进场时机;重仓者则注意逢高兑现并开始控制仓位。
(国金证券毛锐 SAC执业编号:S1130519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