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个东北人的美好生活)
【环宇杂谈】
振兴东北不是非要引入大企业,做大某类产业,非要把GDP拉起来,更应着眼于百姓民生福利是否改善。
李宇嘉
前两天,电梯里碰到了在公司做保洁的大姐。我说,好久没看到你了,听说你回东北老家了。她告诉我,家里老人生病住院了,回去看望一下。我问,那为啥不留在东北照顾老人?她告诉我,她和老公得在这边打工,老人才有钱看病。广州这边工作稳定、工资还行。另外,儿子也在广州打工,前几年也结婚了,估计以后她跟儿子在广州定居了,不会回东北了。
巧的是,我所住小区里一个做垃圾分类的阿姨,也是东北人。她的情况是,几年前女儿考上了广州这边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广州工作了。女儿也希望父母来广州生活,但他俩不愿意,觉得不习惯。后来,女儿结婚、买房、生娃,压力比较大,老俩口就来到广州做保洁。老俩口在东北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有2000多元,这里两人每月到手共7000多,能够给女儿帮衬点儿。
无独有偶,上周我在鄂尔多斯出差,住在中心区康巴什。早晨跑步时,遇到一个做环卫的东北大哥。他告诉我,在康巴什做环卫的基本都是东北人,有20多个,还有很多东北人在这里开饭馆。我问,为什么来鄂尔多斯这个偏远的西北四线城市打工?他告诉我,这里的工资比东北老家要高,加班还有补贴,还能申请公租房住,气候和东北也差不多。
我遇到的这三位东北人,有几个共性:一是年龄在50~65岁之间,有的刚退休,有的是早年下岗的工人;二是在东北都有退休工资,大概在1000~2000元/月;三是他们精力还不错,都还想追求美好的生活。如果继续留在东北,吃饭不难,但就医、养老成问题。如果来到经济较为发达或富庶的内地或南方,即便从事保洁一类的活儿,每月也能赚到3000元以上的收入。加上退休收入,每月到手的收入至少在4000元以上。这样,不管是东北家里留守老人看病,还是打工的儿子娶媳妇、女儿上大学的经费问题,都解决了。
由此,我想到,这些年各界聚焦的东北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产业转型慢等问题,如果站在东北区域来看,确实比较头疼,但跳出东北来看,迁到内地或沿海的东北人生活好了,还能反哺给老家,这不是挺好的吗?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东北人口在全国空间大腾挪,将打造东北新的增长活力。部分人迁到南方,留下的人在这片黑土地上,从事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比如就像美国那样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少量人口分享像五常大米、长白山黑木耳这样高价值、低产量的特色农业红利,搞避暑、雪乡旅游。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后,还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挖掘城镇化红利。
对于广州来说,东北等外地人多了,提高了城市人口的集聚度,还增加了劳动力供给,降低了生产生活服务业的成本。而且,生活服务产业的细分程度提高,比如家政、养老、餐饮、保洁等,都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创造专业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精细化提高,这是大家的福利。
就房地产来说,但凡在一个城市扎根,国人就会想着买房,这是亘古不变的传统。近几年,东北的楼市比较低迷,很多东北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阴跌了几年。但东北部分城市楼市衰落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南方城市楼市的繁荣。相信很多人都有耳闻或目睹,不管是海南,还是广东珠三角的惠州、珠海、中山,甚至是广西北海、云南大理,都有很多东北人买房。
东北振兴提了近20年了,但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流、楼市低迷的局面似乎并未缓解。我认为,振兴东北不是非要引入大企业,做大某类产业,非要把GDP拉起来,更应着眼于百姓民生福利是否改善。由此,应在全国范围畅通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社保公积金转移接续,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非户籍,让东北的百姓,不管是留在东北还是迁到南方,都能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