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报成本该怎么算?)
证券时报记者 许盈
本周一,海通国际发布研报《比亚迪“元”细化拆解》,在市场上火出了圈。据悉,海通汽车实验室动手拆了一辆市场价值十万元的比亚迪,前后耗时3个月,共有十余名成员参与其中。
从内容来看,这份长达87页的研报更像是一本“产品说明书”。报告本身并无观点类呈现,也不对比亚迪的投资价值进行判断,报告的主要篇幅均围绕对“元”所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进行文字描述。从方法论来看,这份拆车报告不负“硬核”之名:一是将整车零部件细化拆开;二是测量长、宽、高、重量,手动精准测量+磅秤度衡;三是查找零部件,贴标供应商;最后,逐一咨询经销商报价。
海通国际汽车团队的分析师也在采访中向券商中国坦承“报告定位本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入门材料”,而并非外界所吹捧的“深度报告”。
对于这份研报,市场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比如,有评论认为“这样的研究挺费车的”,且拆解2018款车型在多大意义上能对当下的产业链起到了解作用?还有人认为,卖方“卷”出了新高度,研究成本越来越高,只有财大气粗的大券商才能负担这样的研究成本。
相比过去,当下卖方的研究成本有不断走高的趋势。6月17日,中金公司有色金属团队通过视频会议跨国直播“中矿资源津巴布韦Bikita锂矿开工仪式”,也曾引发热议。据了解,这是中金公司有色团队第一次实时现场直播非洲调研,由于直播期间津巴布韦总统以及副总统均到场现身,受到不少投资者关注。
如何看待研究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高质量的研究是需要投入的。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购置一台二手车用于拆解研究,这种做法在国内比较罕见。但在海外,瑞银(UBS)自2017年起率先打造了电动车拆解系列,还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欢迎。
此前,卖方研究行业“重服务、轻研究”的风气常常为人诟病。今年4月,国泰君安研究所固收首席覃汉就曾因“必须要疯狂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等“狼性”言论引发热议。近期,被媒体曝光的实习生骗毕业生写研报,普遍存在的高校学生“小黑工”现象也无形中稀释了证券研究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归根到底,市场反感的是“低水平内卷”,比如业内拼数量、研报“注水”、狂轰滥炸的营销风气等。而对于真正投入人力、物力在能够提高研究者认知水平、研究深度的行为,市场仍愿意为之“买单”。
近年来,诸多研究所纷纷强调“回归研究本源”、“研究创造价值”,希望靠研究实力打造差异化。从业者真正需要想清楚的是,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