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港口岸动作频频 “软硬联通”齐发力)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在罗湖黄贝岭,遍布着许多港式茶餐厅,这里的烟火气也诉说着许多深港融合的故事。“我也希望深港之间尽快恢复正常通关,疫情前每逢节假日出入境高峰期,罗湖口岸的人气很旺,来这边吃饭的港人也很多。”黄经理在黄贝岭一家茶餐厅工作超过20年,是一位十足的“老伙计”。
深港之间,口岸是联系的纽带。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深港口岸每年出入境人次以“亿”级计算。最近,深港之间的口岸最近动作频频,口岸经济带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极。与此同时,深港之间规则机制“软联通”也越来越多。
口岸“新定义”
最近,深港之间的口岸最近动作频频。就在今年的端午假期,香港新界沙头角码头正式开放旅游,进一步促进以沙头角为重点的旅游发展。而与新界沙头角“一街之隔”的深圳盐田区,正着力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与此同时,沙头角口岸重建也被提上日程。
今年5月,香港东铁线开通过海段,线路终点站由原来的红磡站延伸至金钟站,乘客无须转线即可往来新界东北和香港岛。东铁线过海段是香港第四条过海铁路,也是连接深港罗湖和福田/落马洲口岸的重要铁路。另一边,深圳市政府口岸办日前发布罗湖口岸重建规划和总体布局研究招标公告,配合香港东铁线北延,与香港北部都会区新铁路项目接轨。紧邻罗湖口岸的深圳火车站已经接入赣深高铁,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罗湖口岸片区有望成为高铁、城际、城市轨道和口岸一体的国际化交通枢纽。而在福田区,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加快推进,规划中的香港北环支线和穗莞深城际等轨道也有望将在新皇岗口岸“相逢”。
除了硬件设施的更新,深港之间的口岸也将迎来更多新的“定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可以通俗理解为“深港科技口岸”。这将区别于传统的货物通关口岸,通过“白名单”“负面清单”等做法,实现科研物资、人员、资金、数据等要素在河套深港合作区自由流动,打造“科技特区”和“科技自由港”。
不仅如此,口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或许还会迭代升级。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以深港口岸与邻近区域、过境地块为核心,协同建设集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文旅消费、医疗教育等于一体的深港口岸经济带,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
深港社会融合将更进一步
在深圳生活超过20年的黄经理,家人都在香港,他可以说见证了深港口岸的变化。“我算是经历了过关方式从手工录入到刷脸过关。但在我看来,除了口岸等硬设施的发展,软联通也同样重要,港人如何能更好在深圳安居乐业,才是大家更为关注的焦点。”
“如果将来公司搬到对面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或者深圳的员工去那边工作,福田居住河套上班将成为现实,但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要先从福田或皇岗口岸过关,再通过交通接驳方式到达河套,这样时间和通关成本就太高了。”在福田保税区经营贸易生意的陈星(化名)告诉记者,“要知道,其实落马洲河套距离深圳市区只隔了一条深圳河。”
那么,深港口岸以及口岸经济带还需要在那些关键节点上做出突破?谢来风认为,通关模式要更加创新。要在“一地两检”基础上,试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企业和机构“白名单”备案后快速通关等机制。二是深港两地发展规划要协同。要从口岸经济节点的空间、产业、城市建设、生态等方面,做到两地顺畅沟通,规划衔接和协同。三是尽快拓展深港两地轨道互通。轨道互通是口岸经济带要素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保障,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了5条跨境连接轨道,要加快推动建设。四是共同向国家争取要素流动便利的开放政策。比如资金跨境、信息和数据互通等方面的创新政策,可以争取在口岸周边特定区域先行先试。五是要推动香港一侧加快规划和建设。香港一侧面临土地产权复杂、收地周期较长,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建设流程漫长等障碍,抓住北部都会区建设契机,推动规划和建设加速。
口岸是连接深港两地的纽带,但连接的核心是人。往来深港的人员当中,有游客、学生、企业家、生意人、上班族......越来越多的港人也选择“北上”发展。记者发现。深圳多区从制度创新层面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让港人港企不仅“走得过来”,更“融得进来”。
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发布“惠港九件实事”,从住房、就业、创业、平台、金融、科创、落户、服务、民生等方面,为港人港企和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而在罗湖区,该区在深圳全市率先推出支持港澳专业人才创业就业的政策“大礼包”,出台《深圳市罗湖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认定操作指引》。围绕港人生活、港企成长、产业融合、政务融合等领域,罗湖先行先试,在全国首推港资餐饮企业全流程开办指南,提供分阶段“保姆式”操作指引,将企业开办手续流程压减近1/3。率先面向香港居民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破解跨境支付难题,打通港人在深日常消费的“最后一公里”等。早在2021年3月,深圳就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合计提出18条措施,政策覆盖上力争涵盖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生活。
可以预见的是,“软”“硬”联通齐发力,深港社会融合将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