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制造乘政策东风破浪前行 如何把握产业崛起红利与投资机会)
《投资者网》吴悦
编辑 胡珊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并时有反复,加之国际贸易局势变化多端,各行各业均面临一定的冲击,国内居民消费也出现下滑,导致不少企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有些甚至面临生死考验。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下,数字经济被看成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 政策层面也针对数字经济连续发声。5月17日,全国政协还为此专门召开了“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成为市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毋庸置疑,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促进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而以智能化与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无疑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
那么,作为当前的投资风口,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究竟如何?将带来哪些相关行业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契机?如何抓住相关的投资机会?
由思维财经&投资者网主办、中制智库联合主办的“思维圆桌派:数字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将于7月5日晚19:30登场。天鹰资本创始合伙人迟景朝、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济群等重量级嘉宾,拟就上述话题展开探讨,《投资者网》编委吴悦担任主持人。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22个制造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基本金属等产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30%,钢铁、铜、水泥、化肥、化纤、发电量、造船、汽车、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数百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但制造业大国还不等于制造业强国,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依靠原有重资产及资源消耗型方式做大产能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再加上疫情冲击、人力及各类成本上升、外贸环境变化多端等多种不利因素,事实上,有很多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今年已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三年,由于疫情时有反复,对于正处在艰难复苏期的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难以及时补足原材料、物流供应链受阻、需求不振所导致的销售不畅等问题,这些都是挡在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面前的巨大阻力。
尤其是相对非生产型企业,制造企业面临更长的疫情后修复期,众多生产场景无法仅依靠线上模式解决,其在生产、销售、设备管理、人员排产、仓储及供应链等各环节涉及的线上需求更复杂多样。因此,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落地应用,短期有助于减低疫情冲击,长远看更是推动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转型的大事。
不过,也是这几年,内外部环境变化成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腾飞的加速器。一是疫情唤醒企业数字化意识,企业开始重视通过数字化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各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软件企业和产业互联平台都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云服务、技术工具;三是政府政策强力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实体产业提质增效;四是新基建的提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加速落地,将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搭建起有效的基础设施支撑。
今年1月下旬,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这意味着,国内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从政策层面传递的积极信号来看,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并且这一次切切实实地提出了具体的GDP占比指标。由此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于数字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投资热情。
数字制造迎来发展加速期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同比增长9.5%。预计2021年国内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45.2万亿元,增速加快。
无疑,产业经济智能化、数字化成为重要发力点。根据“规划”,主要包含几大分支:一是底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5G、数据中心、光纤宽带等;二是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数据交易所等;三是产业数字化,也就是为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领域,比如工业互联网、智慧零售、智慧物流等;四是数字产业化,即为了推进数字经济需要的相关技术形成的产业,如传感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网络安全等;五是新型数字生活的应用场景,如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数字人民币等。
其中,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即属于第三类。由于传统制造业门类众多,需求复杂多样,很难有标准化的数字化产品适配所有的企业,而基于定制化的数字化、信息化产品通常又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具备相应的人才,这也是不少制造企业很难进行数字化改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近几年不少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推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端的效率被视为发展方向之一。比如工业互联网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大幅提升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运营效率。同时,工业互联网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上下游联网在线形成数字化的全新产业集群后,金融、物流、能源等与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核心要素服务,将大幅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彻底激发产业的活力。
随着我国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可以预见的变化是,在政府和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各类区域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会加速推进建设;中小企业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各类与企业成本密切相关的金融、物流、能源、技术、营销等服务,将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服务的在线化,大大提升各项服务与制造企业协同发挥作用的效率。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制造企业的蓬勃生长。而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提高它们应对外部环境波动的能力,对于实现“稳增长”的战略目标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数字制造这一领域,早在几年前就已有不少企业和资本开始进入。从发展速度和结果来看,前三、四年还处于“耕耘期”,发展比较缓慢。这其实是基于市场需要而出现的一个培育过程,而制造企业的接受程度也在随着市场培育的成熟度提高而不断提高。
近两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落地和深度融合,数字制造这条“高速公路”的路基也会愈发扎实,路面也会愈发开阔。那么,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核心看点?尤其是在政策大力加持下,未来的重点发力方向在何处?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多大?将带来哪些重大的投资机会?7月5日晚19:30,“思维圆桌派:数字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我们不见不散。(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