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上半年汽车产销呈现“U形”走势 出口成亮点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韩忠楠 2022-07-12 01:0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上半年汽车产销呈现“U形”走势 出口成亮点)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2022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使得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承压。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供应链的恢复,再叠加利好政策的推出,汽车产业已经成功走出销量低谷,实现全面复苏。

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公布最新的产销数据。数据显示,6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好于历史同期。

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总体呈现“U形”走势。

中汽协预测,展望下半年,在国务院出台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关促进消费的细则持续落地见效的激励下,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消费信心也将明显恢复,综合研判,全年的汽车产销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

新能源产销创历史新高

2022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生产供给受到了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特别是3月中下旬以来吉林、上海等地区新冠疫情的多点暴发,对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导致3月中下旬至4月,汽车产销出现断崖式下降。

不过,冲击之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逆势升温,保持了产销量的稳健攀升。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再创新高,市场占有率达到23.8%,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分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6万辆和47.6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3万辆和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27辆和455辆,同比分别增长18.7%和67.3%。

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向新能源汽车集中,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按照中汽协的预测,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原材料价格飙涨压力,中汽协方面表示,最近国内外锂资源产能在陆续提升,未来动力电池及原材料价格将回归理性。

汽车出口成新增长点

中汽协数据显示,6月,汽车企业出口24.9万辆,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57.4%。分车型看,乘用车6月出口19.8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65.6%;商用车出口5.1万辆,环比增长4.7%,同比增长32.4%。

上半年,汽车企业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其中,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中汽协分析,尽管俄乌冲突影响了部分出口市场,但根据从企业了解的情况,目前多数企业海外订单情况良好,没有回落的迹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企业也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当前出口亮点,一些企业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中汽协方面判断,未来我国的汽车出口还将有更亮眼的表现。

商用车市场继续承压

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升温的背景下,上半年商用车市场的表现却非常低迷。

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8.3万辆和170.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8.5%和41.2%。

具体到6月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万辆和28.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5.7%和17.4%;同比分别下降33.2%和37.4%。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称,去年上半年之前,货车受环保政策拉动,企业抢抓国五和国六排放标准切换的机会,出现一轮较长时间的购车高峰,造成目前在用车换购需求动力不足。加之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基建启动较慢,建设速度不及预期,因而货车产销同比降幅较大。此外,上半年的疫情对旅游、客运和城市公交车的需求影响较大,导致客车市场也持续低迷。

展望下半年,中汽协分析,在基建拉动、货车车贷延期还本付息等利好因素影响下,货车市场有望探底回升。但结合行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中汽协预测2022年全年商用车销量400万辆,同比下降16%左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