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车企半年报:不利环境难阻新能源汽车涨势,海外市场或成新增长点

来源:蓝鲸财经 作者:蓝鲸汽车 姚飞 2022-07-13 08:35: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2年1-6月份累计销量926.1万台,同比下降7.2%。整体虽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小幅的下滑,但凭借6月销量的强势反弹,行业对于今年的表现又重获信心。

(原标题:2022车企半年报:不利环境难阻新能源汽车涨势,海外市场或成新增长点)

2022年已过半,各家车企都交出了半程的成绩单,根据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94.3万台,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43.5%;2022年1-6月份累计销量926.1万台,同比下降7.2%。整体虽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小幅的下滑,但凭借6月销量的强势反弹,行业对于今年的表现又重获信心。

6月份产销全面激增,新能源车型再创记录

6月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散发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物流和供应链的持续改善、出口的韧性、产业的复工、积极政策的叠加,有效促进车市增长。4、5月因疫情迟滞的产能和需求将在6月开始释放,除了各项优惠的政策落地外,6月车市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主流车企均追加了优惠活动,努力弥补前期因 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冲击半年度目标。

而近期一直呈增长趋势的新能源汽车,6月也持续走高。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130.8%,环比增长47.6%,创造历史最高单月销量记录。在车购税减半政策下,新能源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环比改善超过预期。

市值破万亿,比亚迪领衔自主品牌

从各大汽车厂商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情况来看,除了一汽大众仍旧稳坐头把交椅,自主品牌已经迎头赶上,将亚军季军收入囊中。但除了比亚迪同比大幅增长,奇瑞的稳扎稳打以及广汽丰田的微增外,其他车企均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比亚迪上半年总销量达641350辆,同比猛涨314.9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638157辆,同比增长324.84%。按照比亚迪年初制定的150万辆目标来计算,截止公布销量时已完成了目标的42.5%。

比亚迪的脱颖而出,除了其产品力提升的原因,也受益于其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客观事实,工厂远离疫情集中区域以及较为完备的自主供应链体系,让其在3月和4月占尽先机。与此同时,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也是屡次收获热搜,停售燃油车及市值破万亿的消息为其带来不少正面的流量,销量也是节节攀升。然而树大招风,车辆自燃、长沙工厂停业整顿等问题也使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期,比亚迪也常常拿来和特斯来做对比,除了产品层面的较量,背地里技术的比拼才更加引人注目。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特斯拉的4680电池的竞争即将进入白热化,新技术的表现如何,将是这轮拉锯战的焦点。

在二级市场,除了成为国内市值首破万亿的车企,跻身全球车企第三名外,比亚迪方面还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同时有望入局车险行业。在明显增收的情况下,增加利润或成为比亚迪更迫切的目标。

除了比亚迪,主流自主品牌的成绩也让人眼前一亮。位列季军的长安汽车也是顶住疫情压力,将上汽大众甩在身后,而紧随其后的吉利汽车也不甘示弱,排在第五位,领先一众合资品牌。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长安、吉利包括长城汽车,同比下滑的趋势要明显小于众多合资品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汽集团,表现依旧令人刮目相看,其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售36.6万辆,同比增长22.2%,占集团总销量的比重超过50%。

种种数据不仅说明自主品牌的产品认可度得到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面对行业运转不畅的时期,自主品牌能够顶住压力,逆势而上。

不利环境难阻新能源汽车涨势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达到24.0%,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39.8%。

另外,从6月份的数据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3万辆和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此外,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也超出人们的预期,以理想为代表的增程式混合动力产品逐渐丰富,目前在售的主流产品已达到5款以上。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目前混动车型在用车成本上明显优于传统燃油车,且不存在里程焦虑、衰减等问题,成为更多消费者替代燃油车的首选。

然而,这份优异的成绩得来不易。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除了新冠疫情影响外,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给新能源企业带来的压力空前。包括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车企均对产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价,多家车企停售停产旗下A0及A00级电动车,且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车型也处在退坡阶段,同时利好燃油车的政策出台,对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也带来挤兑。

在诸多不利的因素下,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的集体发力,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向新能源汽车集中,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成功的将国内新能源汽车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中汽协预测,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高增速,其2022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金融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的展望则更加乐观,中信证券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随着优质电车供给的丰富、补能网络的逐渐完备,以及新能源车消费者认同度的提升,上调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测至570万辆,同比增长71.5%。考虑到科技公司也正在加速入局智能电动领域,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800万辆,同比增速达到40%。

全年目标恐难达成, 部分车企调整规划

2022年开局不利。3、4月份产销数据惨淡,5月疫情得以控制,整体车市开始复苏,6月也迎来报复性增长,但整体来看诸多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度并不理想。

一汽集团定下 2022 年销量目标 410 万辆,在 2021 年 350 万辆的基础上增加 17%。其中一汽大众承担 200 万辆任务,一汽丰田承担 100 万辆,一汽红旗承担 45-50 万辆,一汽奔腾承担 10 万辆。

目前一汽大众前 6 月累计销售 88.61 万辆,完成 2022 年年度销量目标的 44%,照此计算,一汽大众下半年需交出约 112 万辆成绩单,压力还是有的。一汽丰田前 6 月累计零售量 35.6 万辆,完成 2022 年年度销量目标的 35.6%,虽然完成度不高,但若能保持 6 月的销量持续发展,100 万辆还是有望达成的。

今年年初东风集团定下 400 万年度销量目标,相比去年的 327.53 万辆目标增长 21%,颇具挑战。

官方数据显示,前 6 月东风集团累销 123.42 万辆,比去年的 142.44 万辆同比下滑 13.36%。完成 400 万销量目标的 31%。下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重要的合资品牌表现低于预期,上半年东风日产累销 46.27 万辆,同比下滑 11.55%;东风本田累销 33.78 万辆,同比下滑 13.11%。虽然神龙汽车和东风乘用车迎来了幅度不低的增长,但在体量上杯水车薪。

上文中提及的上汽乘用车,其母公司上汽集团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但前 6 月销量累计达 223.4 万辆。表现不俗,主要依托于上汽乘用车与新能源领域表现良好。

据上汽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产品规划节点变化较多。记者分析,上汽集团在下半年或许将会有诸多大动作来弥补损失。

2022 年吉利定下 2022 年实现 165 万辆销量目标,与 2021 年 132.8 万辆销量目标相比,增长 24.2%。目前看算是目标增幅最大的车企。然而吉利今年上半年累计 61.38 万辆,仅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 37.2%。但好消息是旗下的新能源品牌销量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今年6月2日,吉利布局的商业航天领域迈出坚实一步,将其在自动驾驶及其他相关领域从维度上拉开差距。虽然目前在实用层面还没有任何消息,但不可否认吉利的多条腿走路前途不可估量。

长城汽车为2022年制定了190万辆的销量目标。今年上半年售出了518525辆,同比下滑16.12%,目前的销量完成率仅为27.3%。

在今年年初,受到成本上涨的影响,欧拉黑猫和欧拉白猫无奈停产。同时,长城汽车旗下有多个品牌发力,坦克、炮等品牌在细分领域关注度极高,受限于产能及产品定位等问题,无法为长城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更令人担心的是,哈弗品牌销量下滑比较严重,同比下滑26.12%,霸榜多年的哈弗H6已略显疲态,但其品牌仍占长城26.4%的销量证明,哈弗品牌依然是长城汽车的主要销量来源。

据长城汽车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产品和品牌规划节奏与年初会有些出入,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几个大型车展的举办时间也没有确定,今年整体节奏都会有些调整。

海外市场或成为增长点

自2021年以来,随着世界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汽车产业链韧性较强的优势充分体现,中国汽车出口 市场近两年表现超强增长。2021年的出口市场销量213.8万辆,同比增长102%。2022年1-5月的出口 市场销量108万辆,同比增长42%。

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1-5月汽车出口均价1.67万美元,同比去年的1.53万美元,均价提 升7.7%。而世界其他国家汽车由于生产不足,成品车库存严重缺货,二手车价格暴涨,新车和二手车 出口明显下降。中国的汽车产业链优势明显,因此在确保国内供给的情况下,出口表现也很好,形成国内外全面强势增 长的特征。这对我们的新车竞 争力提升有巨大的溢价效应,抬升了我们车型的出口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安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