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上半年银行ESG理财产品发行量已达去年七成 业内:银行参与ESG投资实现“名利”双收

来源:和讯财经 作者:蓝雨 2022-07-21 13:35: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上半年银行ESG理财产品发行量已达去年七成 业内:银行参与ESG投资实现“名利”双收)

ESG理念及实践正持续升温!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截至6月30日,共有12家理财机构推出了49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已接近2021年发行总量的七成。今年推出ESG产品的机构中,有9家为银行理财公司、2家为外资银行、1家为股份制银行,银行理财公司仍为ESG产品绝对发行主力。

此外,今年发行的ESG产品中,除了信银理财推出的10只私募产品,其余均为公募类产品,且以固收类产品为主。49只新发产品中,共30只为固收类,占比超过60%,其他19只为混合类产品。

目前,银行机构正以ESG产品为媒介,通过债券、债权、信贷、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随着绿色金融理念深入人心,投资者对ESG的重视程度也显著增加。

对此,光大证券(601788)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银行进一步参与ESG投资将是大势所趋,既有助于公司声誉的提升,还有助于长期收益的增厚。

银行ESG产品发行数量逐年上升

据悉,2019年华夏银行(600015)率先发行了ESG净值型理财产品,随后中银理财也在2019年末也开启了ESG产品的发行,回顾2019年至今,ESG产品发行数量逐年上升。


来源:普益标准

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发现,截至6月30日,市场上银行机构(包含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名称中含有“ESG”的产品共有123只。

具体来看,123只ESG主题理财产品目前仍以固收类为主,其中固收类产品共77只,混合类产品45只,权益类产品仅1只。

综合来看,ESG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利率普遍在4%以上,投资期限在1至3年左右,风险等级以中级和中低级为主。总体而言,ESG产品的期限偏长,风险等级较低,认购起点较低,整体风格偏稳健。

此外,上半年多家银行首次披露ESG相关报告,包括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以及恒生银行。

谈及ESG主题理财产品不断升温的原因,普益标准在研报中指出,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肯定了ESG责任投资在国内的发展价值。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发布引导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同时也引导市场资金流向ESG表现良好的优质企业,刺激ESG投资加速步入快车道,ESG理财产品也迎来良好发展机遇。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未来ESG理财产品将有望加速发展。

银行进一步参与ESG投资是大势所趋

纵观目前国内银行ESG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有明显上升的势头,但从数据来看,其在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总量占比仍然较小。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未来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有望加速发展。不过,目前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对ESG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健全。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国内ESG投资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机构和投资者对ESG投资认知不足,对于ESG策略和产品的风险收益缺乏了解,相关产品创新开发还不够完善等。

“不过,银行进一步参与ESG投资将是大势所趋,既有助于公司声誉的提升,还有助于长期收益的增厚。预计未来相关产品参与维度包括但不限于ESG股票投资、低碳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的非标债券或长期股权投资等。”王一峰表示。

此外,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发布的相关指引中对于ESG要素,尤其是关于公司治理的披露要求,有利于推动ESG投资向常态化发展。

2019年12月,联交所发布了《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成为国内ESG披露报告的重要参考指引;2020年9月,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20年修订)》中首次提出对上市公司ESG主动披露进行考核;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中增加了ESG信息;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夏银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