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科创板3周年系列上市公司访谈 | 电气风电董秘黄锋锋:数字化转型融合技术能力提升 激发公司发展新动能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朱凯 2022-07-22 18:2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科创板3周年系列上市公司访谈 | 电气风电董秘黄锋锋:数字化转型融合技术能力提升 激发公司发展新动能)

3年前的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科创板市场已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电气风电董秘黄锋锋表示,公司在风电尤其是在海上风电领域深耕多年,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市场,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始终是一家公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公司成立至今也时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坚持“市场需求引领”和“前沿技术带动”双轮驱动。通过研发投入,完成产品的升级迭代,开发出适合市场的产品,最终会转化为未来公司的营收。

增强关键核心零部件和供应链掌控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以来,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及最新动态如何?能否详述一下是否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公司在相关关键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黄锋锋:公司目前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产品和技术开发项目”、“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江苏滨海测试基地项目”、“投资定制深远海运维母船项目”以及“海上风电机组柔性化生产技改项目”和“陆上风电机组柔性化生产技改项目”等5个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主要是实现风电大型化的研发,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质量、可靠性和系统协同性,增强公司对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同时推动产品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测试基地方面,将购置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升级测试中心硬件环境,提升研发团队深入了解测试领域的最新技术,指导、推动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测试技术水平。在投资定制深远海运维母船方面,主要是投资定制“海上运维母船-60P”(即可配员60人)和“海上运维母船-100P”(即可配员100人)各一艘,以保证未来能够快速、高效、安全地满足海上风电运维服务需要。在海上、陆上风电机组柔性化生产技改方面,主要通过在现有厂区内配置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智能化集成测试与检测设备、自动化配送与转运装备,打造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和AIoT智慧物流,以期实现公司风机智能化、柔性化生产。

上市以来公司严格按照募集资金的计划进行使用,各个募投项目也按计划稳步推进。其中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公司完成半直驱传动链技术开发及产品应用,全新开发建成覆盖全风速段半直驱路线的卓刻平台,该平台是海陆共用技术平台,能实现海陆产品关键部件共用,为零部件规模化降本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公司还开发了海上“Poseidon”海神平台及该平台首款机组EW8.0-208 和“Petrel”海燕平台及该平台首款机组EW11.0-208。这两个平台分别对应中低风速与高风速海域,为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带来更大容量、更大风轮、更高发电量的更优解决方案,以更好地迎接2022年开始的海上风电市场平价时代。

在新一代数字化开发方面,公司发布了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终端&远程听诊系统、风场监控系统、新一代场控系统、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智能诊断软件平台、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等7款数字化产品,为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数字化风场解决方案。

在大型化及深远海技术方面,公司把握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与向深远海发展趋势,积极部署海上15MW级以上产品预研,推进海上漂浮式技术开发,完成了半潜式混凝土单点系泊基础概念设计。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方面:公司加强核心部件技术穿透,加大可靠性研究及技术降本力度,自主研制的百米级海上风电叶片S102顺利下线,并逐步应用于新的产品平台。

技术的真正突破仍需长时间积累验证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所属行业具有哪些特征,该行业与海外相比尚处于哪个阶段?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该状况有多大改观,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前景?

黄锋锋:公司在风电领域深耕多年,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市场,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对产品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尤其我们的部分产品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用于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地、海洋。

国内风电大概是从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的,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早期以小容量的陆上风电机组为主,国内机组的设计技术及相关零部件的制造技术都能满足相关的要求。随着机组大型化的发展,作为风机核心部件的轴承因其具有相对高的技术壁垒及制造工艺, 国内市场的供应仍然存在瓶颈,这也是行业目前普遍的一个情况。公司联合企业、院校、研究院大力推进轴承的国产化开发及应用,目前已经陆续在陆上风场项目中进行小批量的应用,基于持续的开发,优化迭代。

科创板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领域在资本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技术方面真正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验证。

在双碳目标下,风电行业乃至新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得到行业内普遍的认可,根据行业内各协会和机构的预测以及各省份公开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海陆合计新增装机在2-2.5亿千瓦左右,年均约45-55GW,总体发展前景广阔。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之后,在公司治理、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研发投入与创收之间的关系?

黄锋锋:在科创板上市之后,董事会依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在已建立的治理规范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公司章程和一系列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在符合法律法规最新要求的基础上也更具操作性,进而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职责明晰,科学决策。上市以后公司积极组织各项上市公司相关的培训,促进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高对投资者的回报。

公司成立至今,始终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是稳定公司管理层、核心人才以及引进更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手段,公司会结合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研发始终是一家公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公司从成立至今也始终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坚持“市场需求引领”和“前沿技术带动”双轮驱动。通过研发投入,完成产品的升级迭代,开发出适合市场的产品,最终会转化为未来公司的营收。

高度重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在疫情之下,公司各环节业务受到的影响。公司为抗击疫情做了哪些工作或贡献?

黄锋锋:公司发展至今已经是全国性的一个公司,目前总部设置在上海,生产基地已分布在全国。研发方面,我们分布在西安、杭州、大连等地的研发中心均未受到本轮上海疫情的影响。

近年来,公司对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公司内部日常经营的生产管理流程已经基本实现线上了,研发也都可以在线上或者甚至是云上进行。现场的运行维护、安装项目施工等也都是散在全国各地,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疫情期间主要受到的影响是在物流运输方面以及一些差旅的安排。

公司在抗击疫情方面,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担当与能力,2021年度向甘肃张掖、广西百色等地区捐赠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支持抗疫工作。在上海疫情最为严重的阶段,公司累计有350余名员工参与到社区、隔离点等一线抗疫工作中。

证券时报记者:“双碳”战略目标下,公司采用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黄锋锋:为了更好地服务双碳目标,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风电项目投资开发运营的整体经济性、提高土地/海域的利用效率,目前公司主要在机组大型化、数字化产品赋能、深远海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等方面采取了相应举措。

一是持续加大机组大型化的研发:公司作为国内海上风电龙头,已经在大型风机的研发设计与产业化落地上具备领先的技术积累,包括长柔叶片、TRB主轴承、高扭矩密度的驱动链、高电压等级变流器、分段式塔筒、数字化控制等。同时公司加速陆上6MW以上、海上12MW以上的半直驱平台化系列机组的开发并积极部署海上15MW级以上产品预研。

二是加快海上风电向深远海的进发:公司积极布局深远海市场,做好漂浮式机组技术准备,目前已完成了半潜式混凝土单点系泊基础概念设计。

三是持续加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穿透:加强核心部件如叶片、驱动链相关部件的技术穿透,加大可靠性研究及技术降本力度,自主研制的百米级海上风电叶片 S102 顺利下线,并逐步应用于新的产品平台。

四是加强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数字化赋能风电提质增效:对于产品研发数字化方面,持续提高设计数字化覆盖率,实现运营数字化赋能、数据驱动决策。对于数字化系列产品方面,不断优化增强数字化产品的客户粘性,全面赋能风机产品。2021年度,公司发布了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终端&远程听诊系统、风场监控系统、新一代场控系统、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智能诊断软件平台、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等7款数字化产品,为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数字化风场解决方案。

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还将持续贯彻技术领先的发展路径,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高品质的产品,强调技术创新、科技创新,通过技术领先,推动海陆产品平台化、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实现更为高效集约的产品研发,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