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科创板3周年系列上市公司访谈 | 中控技术副总裁房永生:工业自动化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朱凯 2022-07-22 18:2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科创板3周年系列上市公司访谈 | 中控技术副总裁房永生:工业自动化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3年前的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科创板市场已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中控技术副总裁房永生表示,2021年度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8%,较2020年增长5.3个百分点,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科创板的推出拓宽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工业自动化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正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并借此机会积极向外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控技术副总裁房永生

智能制造行业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以来,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及最新动态如何?能否详述一下是否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公司在相关关键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房永生:目前,公司募投项目正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从“产品、技术、营销”三个维度出发,与公司业务、核心技术及产品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同时公司通过募集资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的基础研究,升级技术及产品。2021年,公司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及行业应用,陆续发布了全国产化控制系统ECS-700X、云化PLC控制系统、高容积率安全仪表系统TCS-500、工控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基于“平台+工业APP”的智能制造技术架构,研发了油品移动、油品调和、操作导航、高级报警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调度等大量工业APP,并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制药食品等行业应用场景。仪器仪表业务核心产品压力变送器、智能控制阀产能扩张,产品竞争力提升,实现大客户供应商突破,2021年仪器仪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44.2%。

公司深入探索“5S店+S2B平台”商业新模式,通过建立覆盖全国六大区总店及100余家地方区域5S店,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资源调配和协作机制为客户提供更为即时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打造差异化商业模式。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9亿元,同比增长43.08%;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37.42%。根据公司7月22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2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66,681.44万元,同比增长45.50%。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1,354.70万元,同比增长48.31%。

在控制系统方面,2021年度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8%(数据来源:睿工业),较2020年增长5.3个百分点,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2021年,公司在化工、石化两大优势行业持续领跑,其中化工领域营收同比增长26.55%,市场占有率达到51.1%,较上年提升6.9个百分点,石化领域营收同比增长73.90%,市场占有率达到41.6%,较上年提升7.6个百分点,并顺利拓展了BASF、沙特阿美等国际顶级客户。同时公司建材、制药和电力三大扩张行业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分别实现了92.68%、67.30%和38.24%的高速增长,在生物制药、锂电新能源和氢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亦实现了突破。

在5S店+S2B平台方面,29家小型店升级为中大型店,中大型店从39家增加至68家,其中收入5000万元以上单店从16家增加至33家。实现1000万以上大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95%,新增客户1724家。公司上线5.0版S2B平台,企业注册客户20000+家,累计上线SKU达70万个,产业链生态产品业绩翻倍增长,公司设立30家联储联备前置仓,100+家客户融入联储联备生态圈。

在工业软件方面,公司工业软件实现营业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63.4%,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包括实时数据库、数字孪生、生产管理、过程优化、生产安全、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七大类工业软件体系共计200余款工业APP应用开发,发布了《中控技术流程工业低碳运营解决方案白皮书》,面向六大行业的节能降碳需求,基于“碳能协同”理念开发了碳能管理对应的工业APP,已在国内某化工园区进行了应用,赋能园区企业节能降碳。2021年签订了华谊集团、传化化学、包钢集团等10个超大型智能工厂。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所属行业具有哪些特征,该行业与海外相比尚处于哪个阶段?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该状况有多大改观,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前景?

房永生:公司属于工业自动化行业,行业具有技术门槛高、政策扶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目前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依然偏低,据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统计,2021年四季度全国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智能制造就绪率是指初步具备智能制造条件的企业比例)仅11.3%,智能制造供给能力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和发展增速相比明显滞后,还不能高效匹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缺乏足够数量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整体行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科创板的推出拓宽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工业自动化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正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并借此机会积极向外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行业未来前景,我们认为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工信部、中国工控网数据,2021年度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414亿元,同比增长24.8%,高出全行业水平7.1个百分点;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22%。中国工控网预测,2022-2025年中国自动化市场将保持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随着十三五国家调结构政策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工业自动化市场将持续回暖。制造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系统;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油气储运等行业增速加快,给自动化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点。

持续研发是保证行业竞争力必要条件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之后,在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及成果、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研发投入与创收之间的关系?

房永生:自上市以来,公司积极借力资本市场,在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及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2021年,公司为进一步建立先进、高效的现代管理体系,推进战略落地,更好地为客户、社会创造价值,公司于7月启动管理变革:全面推进战略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形成未来五年战略规划;发布新的治理架构,构建全新流程体系;研讨共创采购运作机制、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及治理架构;建立聚焦客户价值创造的销服管理体系,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区域营销阵型,助力客户成功。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管理变革,推动全员思想文化统一,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变革项目开展,为快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研发投入及成果方面,公司2021年度研发投入4.97亿元,同比增长37.19%,占2021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99%;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8.82%,占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81%,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2021年新申请知识产权372个,获得167个,其中新申请发明专利277个,获得62个;公司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709个,获得904个。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公司结合战略及变革要求,制定人力资源纲领,全面开展人力资源分析,重构引领公司高速发展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机制,助力打造增长型的高绩效组织。特别是研发人才方面,公司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人才队伍,形成了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测试、系统集成的人才梯队。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拥有1730名研发人员,占全部员工数量的 34.21%,较去年同期增加345人,上升19.94%,其中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任职均超过15年,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和人才资源铸造了公司持续自主研发的基础。

在研发与创收方面,中控技术是科技驱动型公司,研发投入对公司的业绩的持续增长十分重要,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分别实现43.08%、37.19%的同比增长,均保持较高增速。中控技术所处行业的技术门槛高,对智能制造能力要求高。而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多技术融合广度、方案构成层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商的能力要求都远超传统自动化。此外,制造业企业提出的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需求描述不清晰,对于供应商的整体规划、咨询诊断和需求挖掘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证公司行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公司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有力保证。

证券时报记者:围绕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为主的集中解禁,能否介绍一下我公司的相关情况?此前的战略投资者解禁,市场有哪些解读?

房永生:截至2022年7月5日,中控技术累计有2.69亿股解禁,占公司总股本的54.22%。今年9月、11月,公司也将迎来战略投资者等首发限售股股东所持的5,699.60万股股份解禁,占公司总股本的11.47%。

自公司首批限售股解禁以来,公司紧密关注原始股东减持情况,所有原始股东减持活动均在规范、理性、有序的前提下进行。鉴于科创板上市公司股权较为分散等因素,限售股解禁短期内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市场已经对公司的解禁规模和解禁时点有了充分、合理的预期,总体上来说,解禁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市场对于公司关注重点还是在业绩表现、治理水平、研发进展、创新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公司对未来发展有信心,也将积极做好经营工作,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依托自身优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在疫情肆虐之下,公司各环节业务受到的影响及对策。公司为抗击疫情做了哪些工作或贡献?

房永生:疫情防控对于人员流动、工程实施一定程度有影响,但公司主要客户以流程工业为主,主要在工业园区人口不密集地区进行工程实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坚持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做好防疫宣导,完备疫情防控处置方案,撑起防控保护伞。2021年公司共组织接种新冠疫苗29次,约1500名员工参加。为了抗击疫情,公司党工团组织开展捐款活动,并将募集的善款通过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定向捐给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状专项基金账户。为了有效支持流程工业客户的正常生产,中控各项业务和服务均在有序开展。2020年2月,中控RDMS远程诊断维护系统在PLANTMATE线上平台正式上线,开辟了一条24小时免费在线诊断通道,向全国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为国计民生提供保障的客户赠送价值500万的中控RDMS远程诊断维护系统。此外,公司的PLANTMATE平台在疫情爆发后迅速上线“物资寻源”板块,建立实时全球物资对接通道,帮助客户解决在抗疫物资及复工复产后生产物资短缺不足的问题。

未来,公司会继续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影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并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同时,公司也将依托自身优势,寻找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及盈利能力,为公司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双碳”战略目标下,公司采用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公司如何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另外,请介绍一下公司相关的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的情况。

房永生:国家“30?60”双碳战略坚定了我国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流程工业领域碳排放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78%,其碳排放的控制是绿色低碳发展能否达成“30?60”目标的关键。内部管理方面,中控技术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从技术革新、工艺优化、提高原材料使用率等方面进行减排。业务发展方面,公司深入布局自动化技术(AT)、信息技术(IT)、工艺技术(PT)、运营技术(OT)和设备技术(ET)等五大领域(5T)融合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绿色低碳”的主要发展目标,已为数百家石化、电力、煤化工、水泥企业提供了多种节能减排优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改造方案等,为每家企业减少数千吨至数万吨不等的年度碳排放。

2021年,公司在碳减排、碳能协同、节能降碳等领域推出了多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其中碳减排超结构优化技术为工业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实现了能源调度与碳排放规划的优化;碳能协同管理软件产品为工业企业实现了能源与碳排放的自动核算、主动监测、统计分析、需求预测等功能;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降碳优化解决方案为流程工业企业实现了挖潜增效、节能节水降碳的目的。

今年4月12日,中控技术首次披露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总结回顾了公司过去一年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努力、成果,并获得多家ESG评级机构的认可:公司获评华证指数 ESG A级评级,总分高居信息技术行业第四位,同时获得Wind ESG A级评级,位列全A股上市公司前10%。

自上市以来,中控技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促进规范运作,保证了公司高效合规运行。在自身运营管理中,公司通过绿色采购、构建绿色可持续生产园区、打造低碳节能型办公园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公司甚至行业的节能减排。

作为流程工业领域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绝大部分与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减排、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相关,帮助流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低碳转型是中控技术的责任和义务。据统计,2012-2021年十年间,中控技术为两万多家企业提供了控制类产品、信息化产品、节能优化类产品及解决方案,累计为流程行业实现15.37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公司致力于成为具有强大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追求自我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创造社会价值,始终坚持回馈社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取得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支持,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公司和社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谊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