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出口数据和PMI数据“打架”?海外走向衰退,为何出口还能保持韧性

来源:金融界 作者:子宽 2022-08-08 15:57: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出口数据和PMI数据“打架”?海外走向衰退,为何出口还能保持韧性)

来源:金融界

作者:子宽

金融界8月8日消息 海关周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56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33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23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贸易顺差1012.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以来,出口已连续3个月高于15%,呈现出较强的韧性。分析人士认为,出口韧性来自东盟高景气复苏及出口价格因素。

分主要贸易伙伴来看,东盟接力欧美需求,是出口增速的主要贡献者。从量价特征来看,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由去年的数量主导切换至今年的价格主导。下半年出口表现或仍具韧性,主要支撑在于我国产业优势、成本优势凸显以及与东盟的出口互补效应突出。

新兴经济体接力欧美需求出口韧性来源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分主要贸易伙伴来看,7月对东盟、印度、巴西等出口分别同比增33.5%、52.6%、51.1%,均高于总体增速,但对韩国出口同比仅增15.3%,低于总体增速;发达国家中,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同比增23.2%、19.0%,高于总体增速,对美出口同比11.0%,低于总体增速、且较前值大幅回落。

信达宏观也指出,东盟高景气复苏成为出口增速的主要贡献,美国的拉动作用减弱。从外需的国别结构来看,东盟继续维持主要贡献的位置,超越美国和欧盟,同时对冲欧美对我国出口贡献度的回落。

华创宏观指出,疫情前,印度、印尼、巴西等经济体2016-2019年的份额均值在2.5%,1.3%、1.7%左右,近期份额则分别提升至2.7%、1.5%、2%左右,较疫情前显著提升,呈现明显的出口替代效应。

上述新兴经济体国内工业生产数据近期表现也较强,随着新兴经济体疫情基本恢复,工业生产快速修复。截至今年5月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大幅提速,而2022年以来越南工业生产则摆脱2021年大幅波动的趋势,始终强于历史平均增速。

尽管新兴经济体份额提升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替代效应,导致我国出口份额回落,但这些经济体的需求改善也同时拉动了国内外需提升,因此最终结果来看,新兴经济体反而成为了接力欧美需求的新的出口韧性来源。

出口真的在快速增长吗?价格因素支撑作用明显

作为前瞻数据,7月3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7月PMI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2.1个百分点,并且自2021年5月以来持续处于收缩范围。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6月份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上涨了22%,剔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仅有5.5%,较过去5年平均值8%低2.5个百分点。

信达宏观指出,从量价特征来看,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由去年的数量主导切换至今年的价格主导。2021年早期出口高增长由数量变动所主导,出口数量指数远高于出口价格指数。今年以来,出口数量指数走弱,低于出口价格指数。今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由去年的数量主导切换至今年的价格主导。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特别强调,需要关注出口价格韧性背后的产业逻辑,一方面海外经济通胀预期抬升提高了涨价容忍度,我国供给优势体现为输入价格(进口价格)向输出(出口价格)的转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景气及出口价格指数的高增可以印证;另一方面,海外供给面临一系列冲击背景下,我国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下半年出口表现或仍具韧性 需关注Q4回落风险

信达宏观指出,随着海外央行收紧金融条件,下半年的海外需求可能面临较大压力,若8月主要贸易伙伴的PMI继续下行,景气度扩张幅度放缓或对出口数量增速形成压力。但短期内,价格贡献还有支撑,预计年内出口回落幅度有限。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我国下半年出口表现或仍具韧性,主要支撑在于我国产业优势、成本优势凸显以及与东盟的出口互补效应突出。在劳动力、能源等成本高企下,中国和东盟分工协作,或有助于在全球贸易中获得较多订单,使一些互补关系明显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韧性较强;同时,中国凭借能源成本优势,或在一些中上游能耗较高的产品出口实现较高增长,出口结构性“亮点”或仍值得关注。

国盛证券指出,Q3预计出口预计仍将维持较高增速,但需关注Q4出口回落风险。背后逻辑有四:1)Q4 PPI可能明显下行,价格因素的支撑弱化;2)欧洲、美国经济可能进一步走弱,特别是欧洲可能先于美国步入衰退;3)出口份额可能延续趋势性回落;4)基数回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金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