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斯坦德机器人董事、合伙人王茂林:未来物流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将是AMR移动机器人)
近日,A股市场智能机器板块热度明显上升。据统计,8月以来共有45只概念股盘中股价创下年内新高。
疫情重塑了机器人行业的格局,加速了行业发展,也带来了资本的青睐。
这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机器人行业将走向何方
8月9日,在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新财智】创新未来沙龙之智能仓储及工业物流直播峰会上,斯坦德机器人董事、合伙人王茂林表示:“随着技术进步,需求变化,柔性供应链尤为重要。比如从工厂端来看,以前是用工贵,现在是用工难,机器换人是趋势。”
王茂林表示,目前业内需要更高标准化来实现高性价比的行业拓展。只有研发设计出来标准化,才能在生产端和交付端去践行标准化,最终才可以构建出高性价比的方案。“接下来大家可能会关注如何根据产品的标准化实现更高的毛利率、净利润,以此实现正向的现金流。以及增长是依靠怎样的业务方向,包括是依靠于场景的延伸、产品线的拓展,还是海外市场增长。”
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自从2016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助力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2021年底,工信部等国家四部门发布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探索形成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
其中,智能机器人被看作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等相关高新产业,加快了机器人的多行业领域落地步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机器人产量366044台,同比增长44.9%,创历史新纪录。
也有数据指出,2025年,预计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能超过20%。
斯坦德机器人董事、合伙人王茂林表示,随着技术进步,需求变化,柔性供应链尤为重要。比如从工厂端来看,以前是用工贵,现在是用工难,机器换人是趋势,即机器人替代工人作为,这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硬件的机器换人,第二方面是软件的智能化。再细化分类,硬件机器换人也可以分成两个细分维度,一是工艺机器人,二是物流机器人。
“从供给端的角度分析,未来主流趋势是小批量、多批次;70%客户希望在1周完成高效部署;80%客户需要灵活敏捷的物流路径,这意味着柔性物流替代刚性自动化设备成为必然趋势。”王茂林认为。
王茂林表示,在当下经济环境和竞争态势下,机器人行业将经历进一步的跑马圈地和洗牌,部分中小厂商将消亡,同时进一步提高头部厂商的集中度。
具备AI算法技术的厂商更具优势
疫情之后,各行各业均开启柔性供应链变革。斯坦德机器人则是扎根在工业物流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移动机器人产品,为各行业提供柔性供应链解决方案。
王茂林介绍,斯坦德目前主打的机器人为SLAM导航AMR,相对于第一代磁导航AGV和第二代二维码/纹理导航AGV,SLAM导航AMR真正通过智能传感器收集周围的环境实现感知和认智,可以实现在人机协同的环境下实现大规模和这种交互性的应用。第二代二维码/纹理导航AGV受限于环境智能化能力,只能应用在无人的环境和场景,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仓储的部分环节能够实现无人化,但是工业生产中还没有完全无人的智能工厂。因此我们的判断是,未来工业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一定是AMR移动机器人,可以实现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一个实时扫描,定位,并且基于高性能的激光雷达实现高效率的自动上下料和柔性物流的搬运。
但是在整体趋势之下,亦有痛点急需解决。在王茂林看来,技术上的精度、场景适应性、标准建设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空间。
王茂林表示,现在行业内大部分宣称能够达到+-五毫米的定位精度,实际上90%是达不到的。甚至有些宣称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但实际上大部分只能适应20%-30变化量,在工厂环节的话,很多场景变化的比率已经超过了50%。总体而言,行业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算法的打磨。
同时,未来机器人的终极竞争将在机器人的核心软件中产生,具备AI算法技术的厂商更具优势。
“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拓展,软件系统的功能重要度将被凸显,这包括机器人之间的设备互联互通、集群高度、交通规划等,这也可能是未来厂家拉开竞争差距的重要价值点。即一个客户需要的是一套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台机器人。未来一定会产生以软件定义硬件,最终软件定义解决方案的一个核心,机器人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软件和迭代进行版本升级,产品交付速度、迭代周期明显更快,进而丰富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斯坦德做的事情就是以一套机器人的底层的平台,加上N个移动机器人的产品平台和行业的解决方案,最终为客户构建无限的移动机器人的解决方案。” 王茂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