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超额20%的本土实战派是如何“突围”量化赛道的)
在本土起家的量化私募管理人中,擅长T0和高频策略的,一定有这家机构的名字。稳博投资成立于2014年,期货高频起家,目前管理规模85亿。今年自3月以来,稳博超额的修复很快,旗下1000指增的超额已跃居三甲。风云君近期有幸邀请到稳博的策略负责人,有了一次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Q:稳博在2022年1000指增产品的超额排名位于量化第一梯队的前列,听说今年做了较大的策略迭代,能谈一谈是是如何做的吗?
A:我们的指增策略最早是复制指数+T0策略,2021年9月前偏基本面占和量价各一半;7 、8月募集后封盘了。去年四季度做了一次迭代后量价占提高,量价占7成,基本面占3成。今年2 、3月份,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迭代,增加了策略逻辑,底层加入获取机构调仓等行为的逻辑。目前有效性提高,对机构行为的捕获加强。同时也加入了因子拥挤度管控的逻辑。最近持续版本的迭代也比较多,目前我们在量价上比较有信心。近期在做分钟频率的信号,超额能力将继续增强。
Q:对于稳博,可能大众投资者比较熟悉的是咱们的T0和高频这块,那么,您觉得相比于市场上其他的量化基金,稳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对于当前头部机构比较拥挤的量价因子怎么看?
A:稳博属于本土实战派,经历过国内A股市场成长的量化私募管理人。我们在时序预测、择时能力上是比较强的;我们19年组建了alpha数据团队,形成中长周期的基本面Alpha+短周期T0的特色策略,不断对因子、组合模型进行扩充和完善,形成了具有稳博特色的方法论。
另外,我们是期货高频起家,在高频和T0上积累了多年的优势。而在高频领域的积累对我们后续的工作有很强的启发性,比如,在因子开发中应用的高频数据和高频思维。像我们今年也做了非常多的短周期的量价因子和高频聚合类的因子,来捕捉机构行为。我们因子的挖掘方法跟其他家比也不太相同,我们可能会从订单部和高频数据出发,把这些因子降频处理;再比如,我们通过tick的数据合成了很多捕捉机构、游资、散户行为的因子,每周对这些因子进行收益的跟踪,还有对它们进行拥挤度的检测。并且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来动态调整因子的权重,对于中低频因子也会做一些择时,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因子的异质化高,相应地拥挤度也较低。
Q: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的策略线情况吗?我们知道2021年9月以后,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切换及市场交易量下滑的情况,这种情况,稳博如何应对呢?
A:目前策略线主要是指增和对冲策略。指增我们300、500、1000、科创和双创都有,对冲的话主要是中性产品稳稳系列。量化行业去年9月份开始,各大量化管理人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超额回撤,9-10月主要集中在价量比例价高的管理人回撤幅度较大;10月底到12月主要是偏基本面等中长周期的策略会比较吃亏。 由于去年的模型占比中,分析师一致预期类因子,基本面因子以及中长周期的动量因子的占比会相对同行显著较高,导致稳博1000指增去年4季度的超额回撤主要出现在10月中到12月这个区间。目前策略已经降低了偏基本类因子权重,现行策略中价量因子占比较高。
Q:请介绍一下公司及核心投研人员的配备情况。会多久做一次迭代和升级?随着管理规模增长,公司每年在硬件和人员上的投入如何?
A:我们当前研究团队加IT及运维团队人数超60人,占总人数70%以上;其中投研的90%为国内Top5院校。多位数学、物理、化学、ACM等全国、世界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得主。
机器学习方向的专家之前是IBM的杰出研究员。IT团队主要来自国内外互联网的资深工程师。
每季度都会有策略迭代及研究进度汇报,每周和每月都有持续的策略升级和优化。公司每年在硬件和人员上的投入大概几千万的支出。
Q:风控管理如如何做的?如何在市场风格频繁切换的时候,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首先模型是在不停迭代的,其次,我们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因子库,我们都是在一直追踪的。除了现在实盘使用的因子之外,我们也会不停跟踪一些其他的,没有上实盘的策略,它们也随时等待被我们使用。通过不停地迭代新的因子,可以让我们模型的一直不有效性落后,这是模型的层面。
从最终组合方面,我们对风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样,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时候我们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比如,我们对一些目标更加稳健的产品,比如稳稳系列的产品,我们对产品的超额波动率控制的非常严格,对它的回撤要求非常高。
Q:请介绍一下当前的主要策略线的容量和规模,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会严格限制规模吗?另外,投资人会比较关注的是规模上升对超额的影响,这方面怎么看?
A:目前产品线主要是指增和中性策略,策略储备上是以承接百亿规模为目标的。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策略迭代的时候,会对整个策略进行压力测试,我们会测试比我们预想的规模更大一些的规模,看我们的策略在更大规模下会不会变差,包括模型的衰减速率是怎么样的,我们都会进行一些大概的计算。另一方面,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在不停地迭代模型,这也意味着我们会不停增加策略的维度和异质性,这会导致这个策略的容量也会变大。
另外,我们现在也在开发很多主动策略,或者大单策略,这种策略对交易的容量可能是正向的。比如反转类的策略,可能你下单越多,它的成本反而更低,对收益的影响其实是正向的贡献。但是有的比如趋势类的策略或者因子,当你买得越多的时候,你的滑点成本和价格就越高。当规模达到我们认为会有超额衰减的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会停止募资,直到我们迭代出更加完善的策略。
Q:稳博1000指增当前的规模和容量是多少?当前1000指增的拥挤度如何?
A:1000指增目前接近30亿,容量比较充沛,策略持续迭代承接规模也会随之扩大。当前根据机构测算的数据,1000指增当前的产品超额相关性是500,300三个策略中最低的,我记得是0.2左右,当前的拥挤度不算高。
Q:很多投资人担心未来散户机构化的趋势下,超额会有一个不断衰减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A:当散户越来越少,机构越来越多,说明超额收益的获取难度是在增加的,这个时候要比拼的就是量化机构投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迭代的能力。其实我们会发现,每隔几年,市场的风格就会出现一轮比较大的变化,当一个团队不能持续跟踪市场的表现,或者说不能有持续创新性的方法论出现的时候,这个公司的业绩就会大幅下降,慢慢地被市场淘汰。所以,我们在这一块是非常看重的。
因此,我们公司对人员的配备,对前沿的一些交易理念、方法都特别看重。现在每周我们都会对前沿的交易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同时把这些交易理念开发成策略进行储备。这样的话,在面对传统因子拥挤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有很多备选的方案,通过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去提升自己策略的竞争力。另外,我们在策略迭代方面做的比较好也比较及时,像基本面策略按月度去审视超额衰减情况,量价模型按周衡量超额的有效性。
与稳博的交流中,风云君总结了稳博的几个特色:
首先从投研团队来看,人才储备超前且具备前瞻视野。两位创始人一直位于投研一线,非常看重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思想,这也促使稳博在策略储备上比较丰富,不断提升策略上的竞争力;
其次,善于放大自己的优势并持续做迭代。稳博的优势之一体现在T0和短周期策略多年的积累,在对量价因子的开发上有自己的特色优势,策略迭代能力较强。比如,能开发出更多异质化的因子,特别是在成交量比较敏感的如1000指增策略线上,高频增强的效果更显著。
最后,重视风控管理,对超额波动率有严格的管控。
思考、创新,前瞻性地进行策略开发和迭代,同时严格风控,这几点对于一家量化管理人能否生存发展并具备核心竞争力是重中之重。
$稳博1000指数增强1号B(P001223)$ $稳博中睿6号(P000995)$ $稳博厚雪长坡量化中性1-3号(P00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