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想的Q2财报电话会议要点及简要分析)
#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行业观察者# #新能源汽车#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比亚迪(SZ002594)$ $理想汽车(LI)$
还是,老模样。第一部分,电话会议内容,括号内为具体的分析;第二部分,结合财报数据,简单分析一下。
A1、第三季度指引 2.7 - 2.9 万台,如何分拆 ONE 和 L9?毛利率是否会提升?L9 在 3 万订单后,现在的订单的情况如何,特别是有更多的竞品加入后?
Q1:9月会交付1万台 L9。(7月已经交付1万,相当于8月和9月剩余的7000-9000辆将会是ONE的交付辆,8月ONE的交付量可能会创造新低—6000-7000辆左右都不要怀疑)。
L9到7月底 3 万订单,现在仍然看到非常强劲的需求。L9 的定位非常特殊,包括尺寸、价格、定位等等,我们没有看到同样定位的产品,目前更多是我们如何转换有 40-50 万预算的用户选择 L9(说白了是如何从BBA手中抢到更多的客户)。
L9毛利率会比ONE更高。目前ONE的毛利在20-21%左右,如果L9的毛利上升到之前理想判断的25%左右。在考虑到直营模式,25%的毛利基本上相当于传统经销商模式下的18-20%毛利水平(行业中高的水平)。
A2:Q3指引比较保守,ONE 交付量的下降是受 L9 影响,还是产品本身的问题?ONE 的趋势会持续多久,新产品何时发布?明年纯电和增程的销售比重?纯电是否会对毛利和现金流影响?
Q2:我们看到了 ONE 的订单下降,主要原因是新产品发布后,ONE 的关注度大幅下降,我们正在让销售团队给 ONE 更多的关注度(还记得L9发布会后,就立刻说ONE的订单不受影响么?),例如已经给出7000元的促销优惠来促进老款的销售,并且交付时间缩短了(目前大约1-2周就可以交付)。
新产品也就是L8,相比竞品会有绝对性优势,发布时间会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早,新车从发布到交付的时间会比 L9 更短。
纯电产品会提高营收和毛利率,纯电产品我们规划了合理的毛利率,不会对毛利率造成负面的影响。
Q3:理想 ONE 和 L9 互相蚕食的可能性?以后如何提升理想 ONE,策略如何调整?纯电车的特色,能不能给一些指引?L9 的产能上限是多少?
A3:L9刚推出时 ,我们没看到 ONE 订单的变化。但L9实车进店后,很多用户试驾 L9 后把原有 ONE 的订单转为 L9,尤其是预算特别充裕的用户,这也是我们加大 ONE 促销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觉得 ONE在 30 - 40 万价格内仍然很有竞争力(如果有大量的ONE用户转换,实质是在自己卷自己)。
9月份 L9 的交付量可以破万,L9目前的月产能极限大致为1.5 万辆(基本上验证了常州工厂今年的产能极限还是在20万辆,并非传说中的其他数字——什么30万、40万都不靠谱了——还是环评报告的数字更靠谱一点)。
纯电车型和增车型有两个差异:
首先,是充电。实验室可以做到 10 分钟 400 公里(注意是实验室,意味着量产的数据暂时未知),希望能够大规模替代燃油车(这个思路有点意思),让原来的燃油车用户补能无忧。而L9的用户 80%可以在家里装充电桩,100%有补能环境,所以城区补能不是核心痛点。纯电车型中,我们需要构建区域间的补能体系。
其次,要发挥电动车的优势,全新的平台,可以有更大的空间。
纯电动车型会在 2023 年推出,依然针对家庭市场,是一款非常特殊的车型,具体信息发布前保密。
Q4:下半年对于电池成本的趋势,毛利率?7000 元的补贴,怎么看 3 季度的毛利率?问界产品的竞争对 ONE 是不是有影响,新产品 L8 如何期待比 ONE 要强?产品方面,增程有更多的友商推出,中期策略如何?
A4:近几个月材料成本下降,我们预期未来还会波动,所以毛利率还会波动。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基于成本波动进行产品的价格调整(不排除有降价可能)。
对于 L8 车型,我们有信心是绝对领先的。
增程往后看 5 年以上的时间,我们认为是 SUV最优的方案(简单的说目前这套解决方案无法放入到B级以下的车型上)。有很多友商品牌的案例,20 多万比亚迪的产品汉 EV卖得更好(要不8月再看看汉DM-i的销量?),唐 DMi卖得更好,因为当预算达到 20 万以上,用户会有非常详细的规划,目长途需求更确定,增程对 SUV 是最好的方案,我们会逐步提高增程的效率,L9 的馈电能耗是同级别燃油 SUV 的60%。增程会长期存在,因为是电动车,不是燃油车。
长安即便他们也有 PHEV 技术,也选择了增程。
另外,经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都很健康,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还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所以我们希望现在能够储备更多的现金。
从财报数据来看,今年的Q2对于理想而言,除了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个稍晚在说),基本上是整体环比下滑的状态。
1、经营数据环比下滑:交付环比下滑9.55%,整体营收下滑8.67%,其中汽车营收下滑8.87%,成本下滑7.35%;整体毛利下滑13.20%,其中汽车毛利下滑9.54%(意味着单车成本上升了),21%的汽车物业毛利,如果是采取经销商模式的方式计算,差不多在15-16%,算是行业中等偏上的水平,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优秀(对比头部自主品牌汽车去业务16-18%的毛利);
2、费用环比全面上升:研发费用环比上升11.47%,这是好事,但由于季度交付下降了,所以研发费用率和单车研发费用上升更加明显;管理及销售费用环比上升10.15%,主要是Q2门店环比增加了19.35%导致的人员与店面总费用增加。总费用环比增加10.86%,费率增加21.38%。这两个数据也直接导致了单车费用增加到接近10万/辆。
3、单车售价29.57万元(扣除增值税后计算收入的部分),单车成本23.89万元,单车毛利6.27万元,单车费用9.96万元,单车亏损4.28万元。单车亏损较Q1增加103.76%。
4、Q2进入118个城市,259家门店(不包含商超展厅),门店环比增加19.35%,但最重要的一点,单店的月均销售,从2021年的60+,滑落到2022年Q2的40+,随着经销网点的进一步增长,曾经引以为傲的“单店运营效率”也开始下滑(这还是在扣除商超店面之后的数据)。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无论怎么讲,规模还是第一要素。有了规模、所有的固定资产摊销、店面摊销、研发摊销都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否则遇到今年Q2季度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将会是最难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到8月以后燃油车主机厂仍旧在继续降价的原因——必须要保证基本的规模和市占率,一旦越过哪个临界点,整个财报就没有办法看了。
最后,说一说市场定位:ONE、L9、L8就其本质还是一款车——“一款面向家庭的6座车”,只是通过不同的价格做出区隔。整体来看吃的都是“家庭用户”这一个细分市场,从逻辑上来看35万和45万的价格有足够的区隔,但大6座和更大的6座,会带来更多的内卷(还记得发布会后说:L9的发布对ONE没有影响的表态么?)。最近不少的老ONE车主,筹划着买了ONE换L9就是最好的说明——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没有他们认为适合的车。
更何况已经到这个价位了(35-45万),从社交属性上来讲谁会卖更便宜的车型?这不就相当于一上来就告诉人家:“我有点穷,买不起46万的更好的L9?”
非常期待理想的纯电车型、L7以及其他更多的车型,只是锁定在“家庭用户”这一条道上“自己卷自己”真的是一个好选择么?
现在,我们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还是让市场数据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