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周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图虫创意/供图 |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三周年。三年来,深圳积极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截至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14项已经完成,42项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实施《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开展放宽准入限制的试点,着力提高市场准入效能,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方面全力打造深圳样板,努力为全球市场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7月6日,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在深圳龙华区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国首家实行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集中管辖的审判中心正式运行。
8月1日开始,《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
今年以来,深圳这座“创新之城”连连贡献改革领域的“深圳方案”。这些方案落地的背后,正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的具体实践。
记者了解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三年来,《意见》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4项已经完成,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42项取得重大进展。总体来看,经过三年真抓实干,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根和魂。”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表示,深圳的改革开放重点围绕两方面来推进:一是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二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孟凡利表示,“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深圳到202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这些重大国家战略都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重大使命,面向未来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也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的办法来实现。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依托这些重大科创项目和平台,深圳不断在“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日前,深圳2022年半年度成绩单出炉,GDP同比增长3%,为全国全省稳住经济作出贡献。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75.3%。
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有一个前卫的名字——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驻扎于此的柏垠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研发一种能像胶水一样快速愈合伤口的医用粘合材料。
“搞研发,这里能快速形成合力;搞产业转化,这里能迅速开枝散叶,分化出新的突破口、增长点。”柏垠生物相关负责人很满意这种“从1到10”的制度创新。这种高效快捷的模式是深圳科创优势的一个缩影。
随着深圳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生态的正循环也在加速形成。
提出以“工业立市”的深圳,今年以来在制造业方面动作频频,出台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一群一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8%。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中心、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生态进一步完善,截至2022年7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万家、世界500强企业达1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突破500家,经认定的市总部企业数量达319家。
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深圳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发布三年来,深圳聚力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开拓进取,在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等方面,打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样板。“深圳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杨芳认为。
期待资本市场
作出更大贡献
深圳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这也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角度看,科技和产业创新正是重要抓手。资本市场作为连接金融、产业、科技三大领域的平台枢纽,将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此前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要求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先行先试建设资本市场,既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深圳发展所长,深圳资本市场建设有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取得更大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三年来,深圳资本市场改革亮点纷呈。深圳证券交易所时隔21年恢复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顺利上市。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正式获批清洁能源和保障性租赁住房领域全国首单基础设施REITs项目。
“深圳的资本市场开放特点非常突出,主要是围绕深港合作。”余凌曲表示,“深港之间的合作已经进入到项目化、工程化的阶段。”
余凌曲认为,展望深圳下一步的资本市场综合改革,结合深圳金融业发展现状特征,可以进一步聚焦资本市场深度开放、深港金融紧密合作,提升深圳资本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全球的影响力,更好服务创新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
2022年4月8日,深圳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打造全链条上市培育体系。支持上市公司参与国企改革和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升级,重点扶持产业链缺失、高端品牌、高端技术等并购项目,助力深圳资本市场蓬勃向上。意见计划到2025年,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6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80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突破600家。
对于利用好深圳资本市场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杨芳建议,一是做好资本市场服务工作,鼓励新兴产业在深圳建厂落地并上市;二是加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各区政府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三是探索推广“政企银保投”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发展金融科技,搭建数字化投资平台,提升投融效率和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