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常会部署19项稳经济接续政策 四项政策值得重点关注)
来源:金融界
作者:温彬 王静文
本文作者:温彬、王静文,来源:民银研究,原标题为《【政策解读】8·24国常会有哪些新关切?》
8月24日,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常会,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延续6月份恢复发展态势,但恢复基础不牢固”,所以要“及时果断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规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又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
这也是总理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强调的。8月18日他在深圳主持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曾指出,“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针对新情况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
因此,近段时间稳经济措施接连出台。在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下调、督促经济大省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应有责任之外,此次国常会再推出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推动经济企稳向好、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这19项措施既包括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也包括政策上的边际放宽,还包括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
具体来看,以下政策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
自6月29日国常会首次创设这一工具以来,国开行、农发行已分别完成基金的注册设立,且已开始支持项目运作。
根据要求,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如果按照项目20%的资本金要求,总规模6000亿元的金融工具将能够撬动3万亿资金规模,从而进一步支持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
与之相配合,此次国常会还要求“核准开工一批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资金与项目齐备之后,年内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
二是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这既可增加有效投资带消费,又有利于应对贷款需求不足。
7·28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8·18国常会进一步要求“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此次国常会则明确为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
目前地方政府还有1.5万亿的限额空间,其中发达地区剩余空间更大,如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占全部剩余额度的41.3%。此次之所以没有足额使用,既有政策留力、防止债务风险考虑,也有注重有效性、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考虑。
三是出台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投资,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5·31一揽子稳经济措施中已有“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以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相关部署,但从近几个月情况来看,民间投资增速仍在放缓,还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以稳定预期、整固信心。
此外,7月底政治局会议关于“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的要求,也需要配套措施的进一步细化。
四是允许地方“一城一策”灵活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较7·28政治局会议“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要求更进了一步。一般来说,“因城施策”虽然意味着房地产调控基调的放松,但仍然具有中央定调、自上而下的含义,按大类切分之后,地方政府的腾挪空间仍然受限,而“一城一策”则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调控自主权,同时由地方政策承担调控责任。
预计在这一导向之下,除个别关键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限购、限贷等政策将会继续放松,叠加近期5年期LPR的下调和首套房认定标准的放松,居民购房成本将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各地还应在供给端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流动性注入,力促保交楼、稳民生,进而切断风险传播链条,修复市场信心。
与5月底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一样,在国常会部署之后,预计各部门会迅速出台政策细则,各地也会出台配套政策。经过政策的“空中加油”,下一阶段经济恢复发展基础有望得到稳固,经济增速也有望企稳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