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信银行上半年净利增12%,未来仍面临两大挑战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杜晓彤 2022-08-27 16:1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信银行上半年净利增12%,未来仍面临两大挑战)

银行业中报披露步入尾声,中信银行交出了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的靓丽成绩,但在国内疫情反复、需求疲软等大环境下,该行的营业收入仍面临信贷规模增速放缓与息差收窄双重挑战。

据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披露,该行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1083.94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受到贷款利率下行影响,该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0.32%,净息差同比收窄10个基点。

“净息差下行是今年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一大压力。从去年年底开始,政策性利率MLF和LPR连续下调,加上信贷需求不旺,银行贷款的竞争一度比存款更加惨烈。”8月26日,中信银行副行长兼财务总监王康在该行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王康介绍,上半年中信银行贷款新增约1553亿元。“我们希望下半年信贷投放能不低于上半年,这样全年新增可以达到3500亿元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当。”他表示。

对于市场一直高度关注的银行资产质量情况,中信银行副行长、风险总监胡罡在前述业绩发布会上给出了较为乐观的展望。他认为,疫情对该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是短期且有限的,“整体冲击不大”,涉房业务则是短期风险与长期机遇并存。

中报显示,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55.2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9.39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为2.89%,比年初下降0.74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下,该行上半年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6.50%,拨备覆盖率则较上年末上升17.08个百分点。也得益于此,中信银行上半年录得归母净利润325.24亿元,同比增长12.03%。

全年投放目标3500亿元

今年上半年,信贷需求不振的市场担忧一直围绕着银行业。从中信银行中报情况来看,该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双双下滑,投资收益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具体而言,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录得利息净收入738.48亿元,同比下降0.32%;非利息净收入345.46亿元,同比增长9.64%。

其中,非息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基金投资收益拉动,上半年该行投资收益同比增加46.91亿元,增长近64%;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5.14亿元,下降2.66%,主要是由于代理业务手续费同比减少6.96亿元,下降18.38%;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同比减少9.22亿元,下降14.67%。

“当前的信贷需求比较疲软,这是一个客观现实。特别是从2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加上国内疫情点状散发的不确定性和一些外部因素干扰,包括房地产市场还没有修复,因此从消费到按揭贷款的需求都比较弱。”8月26日,王康在中信银行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这是当下中信银行面临的问题,对整个行业、对国家层面稳住经济大盘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挑战。”

王康介绍,中信银行上半年贷款新增约1553亿元,剔除票据贴现差额,基本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一半。其中,对公贷款增加1266亿元,个人贷款增加404亿元,票据贴现下降120亿元。

对公贷款重点投放领域来看,截至6月末,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长约18%,绿色信贷增长约41%;累计向近3万户企业发放6210.43亿元供应链融资,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0%。个贷方面,中信银行加大了按揭贷款投放,增加约100亿元,个人经营贷增加约400亿元,信用卡贷款则因受到宏观环境及消费需求不振影响,净下降约108亿元。

“我们目前也在全力以赴加大信贷投放,希望下半年信贷投放能不低于上半年,这样全年新增可以达到3500亿元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当。”王康表示。

为应对市场环境带来的经营挑战,中信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还强调要兼顾轻资本战略,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这是去年10月,中信银行提出的“342强核行动”中“3”所指代的内容。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在财富管理方面,中信银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3.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9%;资产管理1.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50亿元,增速17.5%;综合融资达到了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超6700亿元,增速近6%。

“三个业务的增速实际上都远远超过中信银行的信贷增速,上半年信贷业务增速只有3.2%。”此次中报业绩发布会上,王康表示,“这就是既要重当下,也要谋长远。”

“存款成本就是生命线”

信贷需求疲软叠加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上半年普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

“从去年年底开始,政策性利率MLF和LPR连续下调,加上信贷需求不旺,银行贷款的竞争一度比存款更加惨烈,大家普遍通过降低贷款定价进行信贷投放,存款成本又相对刚性。”王康坦言,“净息差下行是今年银行业普遍面临的情况,目前来看下半年的稳息差压力还是非常大。”

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99%,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个基点。“今年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尤其是在负债端牢牢守住存款成本。”王康表示,对标6家股份行,中信银行2022年上半年的净息差少降4个基点,表现优于前两年。

“下半年,管理层仍然把稳息差作为排在首位的经营主题。”据他介绍,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多次在该行内部会议上强调,“要高质量发展,存款成本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为严控存款成本,中信银行对大额存款、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资金均采取限额管理、严格审批,对分行管理实施“一行一策”、加强考核力度,即每一家分行都设定一个存款成本目标,超出目标的进行“三扣”,即“扣存款规模、扣营收、扣管理考核得分”;同时,该行还通过发展交易银行,获取相对低成本的存款,尤其是结算性存款。

“我们还有两个机会降存款成本。”方合英进一步补充道,一是中信银行存款结构中,同业存款规模较大,成本偏高,这既是该行的痛点,也为该行提供了进一步压缩存款成本的空间;二是该行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有较多高成本存款到期,可以重定价。

王康还表示,息差确实很重要,但并非管理层的唯一考量因素。“存款方面,我们坚持的是量、价平衡,贷款方面是量、价、质平衡,我们会统筹安排资产负债结构,在稳息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推动利润增长。”他说,“下半年从资产结构布局来看,我们还有将近2.4万亿元的金融投资,这块资产可能会摊薄净息差,但有利于提高营收、提高ROE、提高利润。”

“疫情对资产质量冲击整体不大”

尽管外部经营环境挑战重重,上半年中信银行仍然实现了超12%的净利润增速,这得益于该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成本降低,计提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29.51亿元,降幅6.5%。

“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包括国际地缘政治、美元加息等外部风险形势,还有国内房地产行业风险等因素叠加下,市场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一直存在担忧。”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胡罡表示,“但对于我行的资产质量,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5.2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9.39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正常贷款向不良迁徙的比率为0.88%,较上年末下降1.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7.15%,比上年末上升17.08个百分点。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疫情冲击和房地产风险问题,胡罡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逐一做出了回应。

他表示,疫情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下降,从中信银行的数据来看,今年该行问题资产较上年末增加约80亿元,其中很多就来自受到疫情影响的客户;二是受到疫情防控政策和保民生政策影响,该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将有所放缓。

胡罡还透露,该行满足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贷款余额为23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0亿元,其中约145亿元是该行主动为上海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个人提供的延期还本付息贷款。“这部分资产质量还是不错的。”他表示,“整体而言,疫情对我行资产质量的冲击不大,影响是短期的,数据上的冲击也很有限。”

对于房地产行业,胡罡表示,中信银行仍在持续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销售回暖数据,“目前还不太明显,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是一些去化慢、负债重、管理不佳的房地产企业还可能持续爆雷。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3987.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8亿元。其中,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916.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8.07亿元,占本集团公司贷款的11.84%,较上年末下降0.35个百分点;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553.4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5.68亿元。

此外,该行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余额539.0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2.43亿元。据介绍,中信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客户分类施策,加大风险化解处置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89%,较上年末下降0.74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没有完全解除,市场的信心有待恢复。”胡罡表示,“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还是有信心,房地产会平安着陆、健康发展,而分化之后继续活下来的好企业,或者一些好地区,对银行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机会。”

责编:罗晓霞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