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黑鹰”直-20缔造者,中航科工:核心任务仍是创新与突破,股东回报能力暂不足)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航科工(02357.HK)$在北京挂牌成立,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上市,募资逾20亿港元。
作为当时国企改革浪潮的一部分,中航科工由中航二集团旗下盈利的优质业务重组而成。
在上市仪式上,时任中航二集团总经理、中航科工董事长张彦仲表示,“中航科工成功在香港上市,是探索中国航空工业体制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步骤,是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计划经济模式,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的重大突破”。
时至今日,中航科工已成为中航工业旗下最大上市公司平台。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18.4%;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22.6%。
近20年的发展中,中航科工经历了多次资产剥离和注入。
2008年及之后,公司剥离了超百亿的汽车、汽车发动机资产,完成“中航电子”、“中航光电”的重大资产重组,参与洪都航空的定增和资产收购。
2010年,公司完成中航电子的增发收购工作,完成直升机零部件业务的重组。
2016年,公司收购中航规划100%股权。
2018年,公司收购中航直升机100%股权。
截至去年底,中航科工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达到1339亿、548亿元,比IPO时分别增加了661%、896%。
可以说,现在的中航科工与IPO时的中航科工已经不是同一家公司了。
中航科工的业务主要通过附属公司营运,其中上市的包括$中直股份(600038.SH)$、$中航光电(002179.SZ)$、$洪都航空(600316.SH)$、$中航电子(600372.SH)$等,未上市的包括中航规划、中航直升机等。
2021年,四大主要上市子公司合计营收占中航科工营收的86%,合计净利润占到83%。其中:
中直股份营收规模最大,去年有218亿元;
中航光电最能赚钱,去年净利润21亿元;
中航电子营收规模较小,但利润率尚可;
洪都航空规模和盈利能力都较差。
而从整体来看,去年中航科工航空整机收入204亿元,航空配套系统及相关业务收入332亿元,航空工程服务收入67亿元。三者的毛利率分别为7.0%、30.9%、15.4%,除整机外都相对稳定。
捋清主要业务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航科工。
先来看中直股份。
中直股份的业务包括直升机机体制造、部分总装业务和维修测试,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涉及的机型有“直”系列军用直升机、AC系列民用直升机以及运12、运12F系列通用飞机。
公司生产的直升机机体等零部件交由哈飞集团、昌飞集团完成总装、试飞和交付,后者也称为主机厂。
哈飞集团、昌飞集团即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者均为中航科工的子公司,中直股份与两家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2021年,中直股份披露前五大客户中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到总营收的88.8%,即194亿元。这194亿元就是哈飞集团、昌河集团两家主机厂的成本。
相比中直股份,洪都航空的业务更偏下游,即教练机的总装试飞交付等。去年,洪都航空营收72亿元,其中教练机业务24亿元,其他业务为导弹、制导炸弹等防务产品。
洪都航空的毛利率也比中直股份要低,去年其教练机毛利率仅2.4%,中直股份航空制造毛利率为12.5%。作为母公司,中航科工整机的毛利率介于两者之间,为7.0%。
除了几家主机厂外,中航电子的主要产品为航电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军用和民用,中航光电的产品包括电连接器、光器件等,另外洪都航空还有部分防务产品。
去年,三者的营收分别为98亿、129亿、47亿,合计274亿,贡献了集团层面航空配套系统及相关业务332亿收入的大部分。
三者的毛利率分别为29.5%、37.0%、2.6%,上游零部件和设备明显更赚钱。中航科工航空配套系统及相关业务整体毛利率是30.9%。
从整个航空产业链的角度看,中航科工的业务已经相当全了,主要还缺少动力系统、机电系统两个重要环节,两者分别可以占到军用飞机价值的25%、14%。
在动力系统领域,有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旗下的$航发动力(600893.SH)$、$航发控制(000738.SZ)$,机电系统则有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旗下研究院所和$中航机电(002013.SZ)$。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是中航工业的全资子公司。
今年6月11日,中航电子宣布将以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同时增发不超过50亿元的股票。这将有助于中航科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中航机电去年营收150亿元,净利润近14亿元。中航机电毛利率24.4%,低于中航电子的29.5%。
开头提到,中航科工的上市目的之一是军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来说,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有所不同。
中航光电和中航电子的高利润率往往由先进产品贡献,先进产品需要研发,两家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
去年,中航电子研发费用率为8.4%,且呈现上升趋势,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则是不断下降。
中航光电的研发费用率达到10.2%。
中直股份、洪都航空的研发费用率都较低,分别只有2.7%、1.2%。
2016-2021年,中航电子营收CAGR为7.2%,增速较慢。
目前,中航电子的多家子公司已经成为国产客机C919的供应商,而且公司也在国产支线涡桨客机MA700、民用直升机AC311A等产品上进行了配套。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中航电子有望获得新的增长点。
中航电子预计今年全年营收110亿元,净利润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7.8%。
相比之下,中航光电2016-2021年的营收CAGR达到17.1%。中航光电的高增长与民用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物联网行业的应用有关。
与非军工企业相比,中航光电也毫不逊色。2021年Bishop全球电连接器行业排名中,中航光电排第13,是中国大陆第二大电连接器厂商,仅次于排名第四的$立讯精密(002475.SZ)$ 。中国台湾的富士康排第6。
而且由于约半数收入来自军品,中航光电毛利率明显高于以消费电子为主业的立讯精密。
今年上半年,中航光电营收82亿、归母净利润15亿,同比分别增长22.9%、35.5%。
对于主机厂来说,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不一样:主机厂一方面要通过外包等方式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开拓新的增长点、把蛋糕做大。
但后者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直升机和教练机市场。
目前,我国民用直升机市场仍然以国外产品为主。截至2020年末,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约923架,其中罗宾逊、空客直升机、贝尔直升机(TXT.N)三家的份额就达到77.4%,中航工业的份额仅有5%。
而在2020年全球交付的709架民用直升机中,空客直升机、贝尔、莱奥纳多和罗宾逊4家的份额高达97%。
军用直升机市场中,俄罗斯的Mi-17、Mi-171和美国的S-70占了我国陆军航空兵机队的相当部分。
目前,我国直升机产业仍处于完善机型的阶段。民用直升机领域,中直股份正在逐步完善1-13吨的产品谱系,4吨级的AC332部装生产线于去年投入使用,7吨级的AC352基本型适航工作正在进行。
军用直升机领域,全球主流机型S-70、SH-60、UH-60、Mi-8、Mi-17等重量集中在6-10吨。中直股份在这一区间拥有直-10、直-20,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将逐步替代现役的Mi-17、S-70。
2016-2021年,中直的营收复合年化增速为11.7%。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67.5亿,归母净利润1685万元,同比分别减少28.1%、95.6%,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调整和订单减少。
洪都航空是我国教练机领域的优秀公司,具备初、中、高级教练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代表产品包括初教-6、K8(军方称教8)、L-15(军方称教10)。
公司生产的初级教练机是我国飞行员的摇篮,中级教练机K-8是最成功的中级教练机之一,曾拥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L-15则是我国最先进的高级教练机,可以满足三代机及以上的飞行培训。
2016-2020年,洪都航空教练机收入CAGR为18.4%,增长还不错。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国际市场的竞争。
2020年疫情爆发后,洪都航空毛利较高的出口订单就在逐渐减少,整体毛利率逐渐下滑至去年的2.5%,大幅落后于$中航沈飞(600760.SH)$、$中航西飞(000768.SZ)$等主机厂。
2019年,洪都航空剥离航空产品零部件业务,并引入导弹、制导炸弹等防务资产,这些产品也给公司贡献了较多的营收。
不过毛利率相比教练机并没有明显提高,去年其他航空产品毛利率仅有2.6%。
今年上半年,洪都航空营收20亿、归母净利润1350万元,同比分别减少25.0%、76.6%。
营收下降主要与教练机交付数量减少有关,净利润下降则主要受到非经常性损益影响,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3.8%至1254万元。
总的来说:中航科工旗下军工资产的市场化改革仍在进行中,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以融资为主。
2003年组建并上市至今,中航科工通过IPO和三次配售共募集资金52.2亿元,累计分红22.6亿元,累计自由现金流为-88.4亿元。
作为一个整体,中航科工回报股东的能力较弱。
除了国资外,公司目前拥有空客这一大股东,持股4.05%。
由于大部分产品均为以销定产,预收账款、合同负债是反应军工企业经营景气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航科工的合同负债额减少了5.1%,去年又同比增长了24.3%,表现中规中矩。
中航科工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最大的上市公司平台,拥有着众多的优质资源和进一步整合的能力。
但是从目前来看,仅有中航电子、中航光电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盈利能力还可以,其他资产多数属于主机厂,盈利能力较差。
上市至今,中航科工融资金额超过分红金额,公司累计自由现金流也是负数,回报股东能力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