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提前还贷”现象背后折射理财困境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家明 2022-09-14 05: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提前还贷”现象背后折射理财困境)

  官兵/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近期,“年轻人提前还房贷”再度变成热搜话题。不仅如此,在追求长期稳定收益之下,过去不受待见的保险产品正在被人重新审视,银行业纷纷开始“推销”保险产品。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现象其实折射出当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财困境。

部分银行

对提前还款设门槛

如今,打开小红书、B站等平台,提前还款的讨论和分享不计其数,评论区也非常热闹。有人甚至表示,每个月都会提前还一些贷款,如此操作已经“上瘾”。这些社交平台上还有一些经验分享或讨论。有人说,三分之一是个黄金分界线,即30年房贷,尽量在前10年提前还清。也有人说,对于便宜的贷款成本,考虑到它会被通胀稀释,还是要“放长线”去看。

“对我们来说,提前还贷还是一道数学题。”小婉说道,网上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科普,有些其实并不靠谱。如果想要提前还贷,面临的最现实操作就是每家银行的还款条约不同,或许会产生其他费用。

前段时间,有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提前还款要交补偿金,比例为提前还款本金的1%。虽然银行很快撤下了这则公告,但却引起关于提前还款是否收取违约金、收取标准的讨论。在不少人看来,银行获利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贷款利息,而房贷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提前还贷对银行而言,等于提前收回了现金,资金的回报率降低,因此银行会想方设法阻止提前还贷。

以深圳市场为例,证券时报记者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个贷经理进行咨询,发现还是有一些银行对提前还款设定一些“门槛”,例如,一般提前还款在手机银行就可以操作,但要还贷款时间长于1年或3年之后申请提前还贷才不会产生罚息。招商银行的个贷经理表示,如果是银行的金葵花级客户,不仅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任何罚息,普通客户提前部分还款的次数不限,但每次至少还款10万元。此外,更有银行表示,提前还款只能一次性全部还清,不能多次提前还款。

有银行个贷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前两三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提前还贷的现象的确有所增多,但还没有网络上传言的那般夸张。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处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档和第二档共计19家上市银行中,今年上半年有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相较2021年末出现下降。另据央行的《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3.2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末低4.3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2.39万亿元。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少增,“有的热点城市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在下降。提前还的、到期的贷款,比新放出去的贷款要多。”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一些购房者计划利用这些低利率资金去提前还贷,其中的违规风险需高度警惕。

银行也爱卖保险

财富管理成新课题

那么,选择全部还掉房贷让自己“告别房奴”,还是还掉部分房贷同时持有一些现金,还是继续用手中的闲余资金投资或创业?在这些选择背后,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资金在不同时期使用方式的选择。不过,对于像小婉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在当下放弃资产增值的可能性,寻求一种资产上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理财焦虑。

“我手上刚刚到期了一款3年期理财产品,当年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经理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同类型的产品收益很稳定,3年期的年化收益率达到4.5%不是问题,但最近到期后算下来年化收益率才3.3%,我手里买的好几种投资理财产品还一度发生亏本的情况,定投的基金收益也不容乐观。”小婉说,“先不说炒股和投资基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下,我们对买房态度更为谨慎,现在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式。”

今年以来,资管新规使得“刚性兑付”被打破,权益市场表现又不尽如人意,投资的预期收益走低。投资者面对收入和投资的不确定性时,如果找不到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闲置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就成为选择之一。除此之外,银行客户经理也开始推销保险产品,这也赢得了一些人的青睐。

“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存款和理财产品利息不高,很多客户会配置一部分资金做中长期的保险产品,现在银行卖保险的数量比前几年多了很多。”一家地方银行客户经理陈龙(化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银行卖保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过去不受待见的保险产品正在被人重新重视,耐人寻味。证券时报调查记者发现,大多数银行都在推销养老型理财、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长期稳定”成为主打卖点。多家险企发布的中报数据都显示,银保渠道保费增幅明显。例如,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8.28亿元,同比增长876.3%。

多位银行理财经理也表示,每次降息政策发布,都是销售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好时机。不过,多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LPR下调对保险业直接影响并不大,保费增长关键还是看居民收入预期复苏情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保险产品就是“全生命周期”投资的典型产品,以后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下,保险类产品肯定会成为配置重点之一。“关于提前还贷,这是一个特殊阶段性产物,房贷定价基准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基于央行基准利率转变为基于LPR定价,LPR不断降低使得提前还贷变得更加划算。不过,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市场投资机会还是很多。”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要解决居民的理财困境,还要加力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开放公募REITs试点等投资品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在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实体投资的同时,也为居民理财投资增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当前,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对此,余凌曲认为,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获得财产性收益。居民需要转变观念,一方面是需要提高“财商”,另一方面“基金投顾”等机构提供资产配置建议也尤为重要。“我们调研发现,很多机构在积极布局和探索基金投顾业务,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还有银行等。不过,国内基金投顾才刚开始试点。从美国成熟经验看,基金投顾占基金投资比重超过一半。基金投顾解决的是机构和投资者利益统一问题,在我国占主流的是基金销售思维,所以机构会鼓励投资者卖掉旧产品、买新产品,获取销售产品佣金收入;投顾是按照管理规模甚至是收益分成来获得收入,利益和投资者相对一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波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