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几个生意看规模优势)
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长治久安,企业的战略无外乎:
1、购建差异化,让客户愿意为产品和服务支付溢价。
2、低成本,让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规模,往往是企业家追逐的首要目标。一是规模意味着营收的增长带来利润的增加;二是规模可能会带来规模优势。
不少朋友将规模等同于规模优势,比如追逐龙头企业,但这种认知存在偏差,规模未必能够带来优势。
规模优势的核心原理是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降低,某些生意甚至可以趋近于零。
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
1、获取更高的毛利率,表现在毛利率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或
2、降低产品和服务售价,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为什么会有边际成本递减呢?部分秘诀在于生意的成本结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管销售规模多大都必须付出的刚性成本,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
可变成本则随着规模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典型的是原材料、包装、能源等。
因此,固定成本占比高的生意在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后会产生规模优势,可变成本占比高的生意则规模优势不显著。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生意:
1、生猪养殖及屠宰生意。
生猪养殖生意的主要成本是饲料,大概在成本中占据60%,且受制于大豆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极大。其他药品疫苗等成本也大多归于可变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在成本中占比只有10%。
屠宰生意也是如此,原材料也就是采购生猪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高达97%,而毛利率只有5%-10%。
无论是生猪养殖,还是屠宰,产品的单位成本和小养殖场以及小屠宰场的单位成本相差无几,无论在销售端和成本端都不具备优势。
依靠市场竞争,很难将小养殖场和小屠宰场竞争出局,行业必然呈现出非常分散的特征且集中度难以提升。
同时,由于饲料、生猪和猪肉的价重比都非常低,运输和销售半径有限,盲目扩大规模和销售半径反而可能带来规模不经济。
2、动力电池生意
一般来说,动力电池的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其中常用的正极材料是磷酸铁锂和镍钴锰聚合物,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
根据宁德时代的披露,锂电池的成本构成中,2020年的直接材料占比78%,2021年上升到84%,因此不太容易通过规模产生竞争优势。
在2021年,宁德的动力电池销售量同比增加185%,同时毛利率反而下降4.6个百分点。
这反映一个事实:在上游原材料产能扩张比较慢的领域,规模的提升会造成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毛利率随着规模的扩张而降低。
3、房地产行业
同样的事情在房地产行业也上演过。
房地产这门生意,可以说成是“皮包生意”:基本没有固定成本,大部分工作流程都外包。
成本的大头是土地,比较健康的是占据总成本的40%,但不少一线城市的土地成本已经达到总成本的70%+。
其他的建安成本、销售成本都可以归结于可变成本,折旧和摊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房地产是一门没有规模优势的行业,行业呈现出集中度低的特征,保利这样的央企市占率也不过3%。
同时在竞争土地时,龙头企业相比于地方性小企业也并没有优势,价高者得。
2018年到2020年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最近两年结算的房地产毛利率迅速下滑,即便是行业龙头也下滑到25%以内,某龙头名企也没有因为规模而“大而不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往往市场相对分散,规模的扩张也受制于原材料的供给,企业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品牌、区位优势等。
4、高速公路
以皖通高速为例,皖通对于固定资产和收费特许权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折旧和摊销成本占据总成本的60%左右,其他的维护成本、人员成本也近似于固定支出。
高速公路上多一辆车辆运行,增加的成本近乎为零。
因此,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前几年由于通行数量较少,基本处于亏损状态。随着通行量的增加,毛利率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过去10多年,受益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物流转运的增加,尽管存在一系列对高速公路收费不利的政策,皖通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60%+的水平。
5、通信业务
基础的通信业务运营商,固定资产占比比较高,折旧和摊销在成本中占据非常高的比例。
新建一个基站后,覆盖的用户越多,则单位用户的成本越低,具备规模优势。
固定资产少的企业,也有存在规模优势的可能,比如微信。尽管微信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并不高企,但由于新增加一位用户的成本近乎于零,微信也是一门具备规模优势的生意,尽管用户并不付费。
对于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通过更低的成本维持规模并形成正反馈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保持规模,即对用户的粘性增强。
转换成本是很好的增强客户粘性的方式。
对于微信而言,在没有更高的通信工具出现的情况下,客户只有唯一的选择,因此转换成本极高。
一条高速公路往往在区域内形成垄断,客户的转换成本则是选择普通道路所付出的代价。
对于通过渠道保持销售规模的生意,则要考虑给予渠道足够的利润率。对于线下的终端而言,货架是有限的,摆放了你的产品则意味着挤压了竞争对手产品空间。终端渠道也会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
对于转换成本较低的生意,强化产品和服务在客户心智中的认知也是不错的办法,比如“上天猫,就购了”这个广告语就是加深天猫在客户心目中“货品多”的印象,以应对购物APP间转换成本较低的情况,从而维持用户规模。京东的广告则更多的是在用户脑海中建立“快”的认知。
总结来说:
1、规模并不等于优势,取决于单位成本是否随着规模的扩张而降低。
2、不具备规模优势的生意,往往相对分散且受制于上游原材料价格,需要通过其他策略建立竞争优势。
3、具备规模优势的生意往往具备正反馈,同时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维持用户规模,转换成本高的生意用户规模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