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20年的大周期:中国船舶投资逻辑拆解

来源:雪球 作者:公子豹 2022-09-24 13:49:4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年的大周期:中国船舶投资逻辑拆解)

造船是大周期,供需错配是造船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峰谷到峰顶,造船产量通常是数倍之变。

船龄老化+碳减排的环保要求,是主要逻辑。他跟全球的贸易量、行业价格是弱相关的。

当前,民用造船业已进入新的周期上行阶段,呈现量价齐升状态。

01

需求端爆发

造船业平均每20-30年经历一轮大周期,需求周期、船龄替代周期、环保公约是三大因素。

2000-2010年,是船舶行业的运力持续交付的10年周期,我国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订单就开始往下走,但交付量是从2010年开始往下走。

如今20年过去,这些船龄老化了,保险费往上走。再加上现在国际海事组织,还有欧洲国家,对于靠岸船舶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烧柴油已经不行了,现在都要改成双燃料动力系统,才能满足减排要求。

2030年和2035年之后,还会进一步的提高环保标准。现在这些船舶的动力系统,比如说20年前交付的柴油动力系统,再怎么去改造也很难达到2030年之后的标准,就会加速催生现有运力的更新换代。

这意味着,上一轮交付高峰于2021-2038年开始,进入替代周期。

新船需求包括新增需求、替代需求和投机需求三大类。其中,新增需求主要取决于航运需求,替代需求由技术进步、环保政策和船舶到龄更新共同决定。

当前,航运市场运价保持高位运行带动新增需求,环保政策约束叠加到龄船只更新拉动替代需求。

本轮扩张周期从20年10月开始,集装箱船率先爆发,LNG船随后,未来油轮、散货船有望接力。

中国船舶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在造船企业层面竞争呈现出向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在船舶产品层面加快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层面新船订单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全球造船业或将逐步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

02

供给端受限

08年之后,船舶行业被发改委列为落后产能,不允许新建产能,只能是存量产能置换。

全球造船产能基本出清,当前呈现偏紧状态。金融危机以来,受订单大幅减少和船价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全球造船企业破产清算与兼并重组案件达到数百起,产能出清过程基本结束。

全球竞争格局,从中日韩三足鼎立到中韩双寡头竞争,并且中韩都没有产能扩张的空间,供给端严格受限,需求端又有更新换代需求,供需的剪刀差就会越来越大。

2021年世界造船活跃产能利用率同比大幅攀升,达93.9%;全球大部分的2022年新接订单都将在2024年之后交付,造船业已呈现产能偏紧状态。

从船龄和国际海事组织的环保要求来看,未来10年全球的船舶生产制造能力是严重受限的,应该会看到船价创出历史性新高,从而带动造船公司的盈利能力。

成本端来看,占比较大的钢材价格,在21年上半年高位处回调后持续下降。

然后高价船开始交付,造船的利润率就往上走,有个非常不错的弹性。

但是,利润表不会这么快体现出来,更多要需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和订单的变化,去预判两年后利润表的变化。

中长期来看,21年以来的高价订单为业绩向上提供确定性。

总体来看,随着全球船舶行业供需缺口扩大,船厂在产业链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来船厂报表也会持续向好。

03

20年大周期

中国船舶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下属子公司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位居行业前列,当前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6年。船价上涨情况下,新接订单价值量上升,随着2020年之前承接的低价订单逐步消化,公司业绩有望迎来较大弹性;造船板等原材料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国企改革也有望带来催化。

此外,公司下属江南造船和广船国际均是重要的军船建造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一流海军建设。

目前,中国船舶(含黄埔文冲)在手订单936万CGT,其中2022-2026年订单分别达到99/347/328/162/9万CGT,2023-2024年订单饱满,且2025年订单已经显著超过2022年。

造船行业通常呈现20年左右的大周期,随着中国造船实力大幅提升,LNG船取得突破,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有望带动新船价格再创新高。

?END?

$中国船舶(SH600150)$ $中国重工(SH601989)$ $招商南油(SH601975)$ @今日话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船舶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