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增长12.9%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9月27日发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第十六期)显示,最新一期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为5560.27 点,同比增长12.9%,增速较上一期的5.6%大幅提升。金融业为上海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风险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日益凸显。
“十四五”开门红 金融中心名至实归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联合编制,至今已连续发布十六期,被誉为上海金融界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指数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六个维度出发,全面准确衡量上海金融业发展状况。今年,项目组顺应数字化转化等大趋势,增设“再保险市场”等三级指标,剔除“ATM 机具数”等三级指标,务求保持指标体系与时俱进。
指数结果显示,上海金融景气指数自2006 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2.1%,高于上海市GDP复合增速(9.8%)2.3 个百分点,保持稳健上升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 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973.2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5%,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 8.7%,居各城市之首,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金融市场交易额、融资额等核心指标已追平甚至赶超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获得国际认可。
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金融“硬实力”稳步提升
在一级指标中,2021年共有五项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具体来看,金融市场子指标增长7.3%,反映出上海金融业在确保规模增长、风险防控和服务创新之间的稳健探索。一方面,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达到18.3万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率资金供给,“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上海持续巩固防控金融风险成效,截至 2021 年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1%,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上海全市外资金融机构占比30%、全国近半数的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落“沪”、全球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此开展业务。数据显示,上海聚集的持牌金融机构达1707家,金融机构总数逾万家,已成为中外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控股券商、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相继开业。
2021年,上海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科创助力贷”、科技保险项目等创新产品和服务相继问世,领军型金融科技公司纷至沓来,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实施,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贡献了一大批“上海经验”。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据统计,上海证券行全年参与各项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逾606亿元、股权融资等投融资金额逾132亿元、承销海外绿色债券金额逾113亿美元、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合计规模约47亿元,全国首单挂钩碳排放配额的收益凭证、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在沪落地。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和创新中心。
“软实力”增长迅猛 金融中心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金融生态环境子指数增长24.6%,在指标体系中一马当先。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金融从业者认为,2021年,上海金融业整体景气度发展状况较前一年有所改善,其中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人才等景气度有较大改善。主观和客观指标都反映出金融业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充分肯定。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反映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报告指出,上海通过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宏观商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及金融法治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10月通过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正案)》,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在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对上海金融法制环境给出了3.89的高分,尤其是“依法行政、办事”得分最高。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市人民币跨境收支总额达到17.9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近五成,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自贸区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硕果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截至2021年底,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50万人,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以及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持有CFA、FRM、CPA、CIIA的从业资格人员持续增加,“上海金才”入选者中30岁左右的青年新锐约占三分之一。城市为金融人才带来了难得的成长机遇,人才也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可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