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图虫创意/供图 |
证券时报记者 秦燕玲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介绍深化改革开放有关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孟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10年,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翻了两番。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
对外开放方面,孟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截至2021年底,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6万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从2012年末的近2.2万家增长到超过4.5万家,境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末的0.5万亿美元增长到超过2.7万亿美元;同时,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实现了同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
市场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指出,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转基础。过去十年,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市场规模上,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市场基础制度方面,产权保护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放宽,公平竞争共识不断凝聚,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健全。
同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进一步畅通,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强,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稳步发展。
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目前最新的第31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从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2位。
价格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表示,这十年,我国物价运行平稳,价格总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CPI年均涨幅为2%左右,充分体现了价格改革、价格调控、保供稳价取得的重大成绩。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放开了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迈出关键步伐,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牛育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立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
截至目前,我国全部的农产品、80%的电、50%的天然气、90%的民航旅客运输价格由市场形成,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中央定价项目累计缩减约85%,地方定价项目缩减约70%,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此外,对重要民生商品、大宗商品,建立健全市场保供稳价制度体系,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储备调节、预期引导等方式,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牛育斌特别强调,目前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已成为农民种粮的“定心丸”。
引资规模稳居全球前三
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夏晴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近十年来,我国引资规模一直稳居全球前三位。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今年前8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927.4亿元,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
夏晴表示,2020年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确立了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保障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同时,连续五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和自贸试验区限制措施条目分别减至31条、27条,在汽车、金融等领域推出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经营。
此外,多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类外资项目可享受进口自用设备免税等多项优惠政策;并且连续三年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累计推动500多份文件“立改废”,充分保障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待遇。
夏晴透露,下一步,发改委将加紧出台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范围,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改委还将于近期发布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服务,提升引资质量,扩大制造业外资流入。
“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发改委开放司副司长张明介绍,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重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重要实践平台。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
孟玮指出,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9年来,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张明举例表示,中老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顺利通车;雅万高铁最长隧道实现全隧贯通;瓜达尔港具备了全作业能力,正在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和临港产业基地。
经贸交流方面,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我国已累计与30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此外,人文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建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运行良好,有力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