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车的泡沫破灭,锂电产业链是否面临大考?)
自从Tesla上海工厂投产后,Tesla股价起飞,带着一堆小朋友在天上翱翔了近三年。但翅膀不硬的终究会掉下来,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车,只有两家,第一家是毛利30%的Tesla,另外一家是毛利15%的others。赛道的发令枪已经打响,但新加入的选手越来越多。在自动驾驶技术迟迟无法兑现的情况下,智能化退变为娱乐大屏化,堆砌了很多成本,确严重降低了制毛,国内企业的自动驾驶短期和长期的商业逻辑均无法闭环。但是除了智能外,还有什么可以彰显差异化呢? 所以在严重内卷的大环境下,明知智能化是噱头,也必须为之。
车的产业生态: 1、没有差异化的锚点;2、竞争烈度与日俱增。
ROE走低是必然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估值回归是必然的,与2021年的消费医药的估值回归一个道理。并不是逻辑变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纯粹就是太贵。
那么下游车杀估值,是否会传染到中上游? 这是国庆后,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持续加速普及的逻辑不会变
新能源替代的三大使命:1、可持续能源转型;2、摆脱化石能源对外依赖,保证经济安全;3、未来经济转型的核心抓手,填补房地产着陆后的空白。
发令枪刚刚打响,短短三年,汽车企业资本开支数千亿,中上游电池产业链,资本开支至少万亿级别,这个时候,在新产业链,不要说倒退,即使增长速度不及预期,也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都会坚定不移地推动新能源按照既定速度往前走。
宏观层面是这样,但并不代表参与者人人有份。
二、量价层面的分析
下游通过三方面向上传导:(价格 x 规模)*情绪。
下游拼杀越来越厉害,越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扩大销售规模,但是成本承压,价格逐步向上传导也是必然的。所以, 价格x规模的面积是扩大,还是缩小,暂时难以判断。
当然,具备资源稀缺性路径依赖的节点,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小,甚至会涨到某种均衡点。在未来若干年内:
三、二级市场趋势判断
资金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流动,在排除宏观因素(加息、汇率、欧洲…)的情况下,如果疫情改善,传统消费类底部股价探底回升的阻力最小。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整个新能源板块都较麻烦,锂资源也难有作为。
不管疫情或疫情政策的预期改变有没有发生,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回归一定会发生。车的行业规模天花板是确定的,如果新能源汽车的ROE与传统车比,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使销量增速很大,也必然回到到传统车的估值体系中。(这是Tesla与其他车企的本质区别)
在下游车的价格走低预期下,电池和中游利润空间被压缩是必然的。这意味着不再有戴维斯双击,量增价跌,估值逻辑需要回归,所幸这段时间的调整,基本完成了大部分个股的回归。未来的股价增长,将最多跟随产业规模的增长。
新经济里面,半导体、光伏、锂电、车、军工等板块各类个股都有明显的软肋,相对确定的只有: 逆变器(产品+IGBT)、锂矿。但逆变器的PE已经登顶,透支较严重,只有锂矿属于低估值、高价值板块,未来三年分享到的产业利润,还没有price in到股价中。
总而言之,疫情,导致的资金分流路径差异,决定了二级市场资金的总体流向;板块的内置估值,决定了个股的机会。
$赣锋锂业(SZ002460)$ $宁德时代(SZ300750)$ $比亚迪(SZ00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