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全球市场 - 正文

美债买家集体撤退 新买家会是谁?

来源:智通财经网 2022-10-11 09:55: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高得惊人的对冲成本将日本的大型养老金和人寿保险公司排除在美债市场之外。

(原标题:美债买家集体撤退 新买家会是谁?)

智通财经APP获悉,23.7万亿美元美债市场的最大参与者都在撤退。从日本的养老金和人寿保险公司到外国政府和美国商业银行,它们曾经竞相购买美债,但现在大多数都已经退出了。当然还包括美联储,它在几周前计划加快将美债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每月缩减600亿美元。

如果这些通常稳定的需求来源中的一个或两个出现问题,那么影响虽然很明显,但可能不会引起恐慌。而如果同时全部撤出,必然会引发担忧,尤其是在最近几个月出现前所未有的波动、流动性恶化和拍卖需求疲软之后。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即使美债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最大跌幅,在持续的新需求出现之前,可能还会遭遇更多的痛苦。这对美国纳税人而言也是个坏消息,他们最终将不得不为更高的借贷成本买单。

Mischler Financial董事总经理Glen Capelo表示:“在各国央行和银行总体上都在退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新的美债买家。目前还不清楚买家会是谁,但我们知道它们将对价格更敏感。”

在过去十年,许多人预测到了美债市场会出现暴跌。事实上,如果美联储像一些人所押注的那样摆脱鹰派政策倾向,那么上周美债的短暂反弹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但分析师和投资者表示,由于数十年来最快的通胀限制了美联储官员在短期内放松政策的能力,这一次可能会大不相同。

大幅溢价

美联储的退出意味着需求上的最大损失。截至2022年初的两年内,美联储的债务组合增加了一倍多,超过8万亿美元。

美联储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官员们坚持目前的缩减计划,包括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内的总金额可能会在2025年中降至5.9万亿美元。

虽然大多数人会同意,从长远来看,减少美联储扭曲市场的影响是健康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美联储“高存在感”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逆转。

瑞信的Zoltan Pozsar表示:“在这个通胀极其不确定的时期,我们预计私营部门而不是公共部门会介入。我们呼吁私营部门买下所有那些我们将推回系统的美债,但它们不会出现大幅溢价。”

如果只是美联储扭转局面,市场的焦虑就会更加有限,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高得惊人的对冲成本将日本的大型养老金和人寿保险公司排除在美债市场之外。尽管名义利率已飙升至4%以上,但对于日本买家而言,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跌至负值区域,因为它们要为消除收益中的货币波动而支付成本。

对冲成本与美元同步飙升,今年以来美元兑日元涨幅超过25%,这是1972年以来彭博数据中最高的一次。

由于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以控制超过8%的通胀,日本在9月对日元进行了干预,引发市场猜测该国可能需要出售其储备的美债以进一步支撑日元。

不仅仅是日本,近几个月来,世界各国一直在减少外汇储备以保护本国货币免受美元飙升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的央行今年已削减了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这意味着来自对价格不敏感的投资者的需求是有限的。这些投资者通常将大约60%或更多的储备投入美元投资。

银行退出

在过去十年中,当一两个主要美债买家退缩时,其他买家一直会填补空缺。但摩根大通策略师Jay Barry指出,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

随着美联储收紧政策,美国商业银行的需求已经消退。Barry上个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在第二季度,银行购买了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少的美债。

他表示,银行需求的下降令人震惊。随着存款增长急剧放缓,银行降低了对美债的需求,尤其是在其资产期限今年大幅延长的情况下。

彭博美债总回报指数今年下跌了约13%,几乎是2009年的四倍,是该指数1973年推出以来的最差情况。

一些美债买家退出后,尽管利率更高,其他投资者已经开始介入,包括美国对冲基金在内的“家庭”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群体,其第二季度美债持有量的增幅最大。

一些人认为私人投资者现在有充分的理由买入美债,尤其是考虑到美联储收紧政策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此外,收益率处于数十年来的高位。

AmeriVet Securities的美国利率交易和策略主管Gregory Faranello表示:“市场仍在努力发展并弄清楚这些新的最终买家将是谁。我认为它们将是国内账户,因为利率正在上升到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步。”

Vanguard Group的投资组合经理John Madziyire认为,美国众多银行持有的大量超额储蓄几乎没有收益,这将促使人们转向短期国债市场。

大多数人仍认为市场将会更加动荡。衡量债市波动性的一项指标在9月飙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一项衡量市场深度的指标最近触及了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差水平。

Capelo表示:“多年来,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一直是波动抑制者,而现在它们实际上制造了波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