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机创新被锁死,缺的不是乔布斯,而是下一个爱因斯坦)
■手机新品越来越多,用户却越买越少。展望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7.8%至12.5亿部,这一数字低于2014年的13.18亿部。
■一部手机中至少有8项诺贝尔奖。手机上的几大重要硬件,无一不是上个世纪提出的基础理论的落地应用。但近年来,手机创新已被最底层的基础科学研究卡住脖子。
■手机创新还面临着现实商业的桎梏。出于对研发投入性价比的考量和对销量的担忧,厂商更倾向于守成,绝少将大量资金投入前景不明的创新领域。
科幻小说《三体》中,外星人的高级AI“智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干扰人类的物理学实验结果,从而锁死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导致一群科学家信仰崩塌。
自2018年以来,智能手机的创新开始裹足不前,除了5G商用和折叠屏,各大厂商“挤牙膏式”的创新饱受用户诟病。
有人戏称,智能手机的创新能力已被智子锁死。
手机进入微创新时代,锁死的不仅是创新,还有用户的钱包。也是在2018年,猛增10年的全球手机销量遭遇拐点,出货量同比下降4%,此后再未提振。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7.8%至12.5亿部。这一数字,低于2014年的13.18亿部。
锁死智能手机创新能力的智子,究竟是什么?
灵动岛不灵动,库克吃老本,让今年的iPhone 14备受诟病。曾引领智能手机创新的苹果,如今却被打上了毫无创新的标签。
糟糕的是,被智子锁死创新的不只是苹果。“一年一个小更新,五年一个大更新”,已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通病。
智能手机上一次有较大创新还是在3年前,即5G商用和折叠屏。但折叠屏手机价格动辄上万元,再加上技术不成熟,并未成为市场宠儿。咨询公司Trend Force此前预测,2022年OLED折叠手机渗透率将达到1.1%。
再上一次让用户眼前一亮的创新,是2017年推出的全面屏。2018年,用户一年的等待,只换来了手机屏幕占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也是在这一年,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
“智能手机的创新已经停滞,我们只能逐步改进成功的老设计,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下一次颠覆性创新将来自哪里。”市场研究公司CCS Insight的研究主管本·伍德(Ben Wood)在2018年接受CNBC访谈时,曾直言不讳评论过手机的创新。
智能手机的创新速度如同蜗行,以至于人们似乎忘了,迄今已有近40年历史的手机,曾经历过飞一般的更新迭代。
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商用手机Dyna TAC 8000X,售价高达4000美元,重达2斤。当时,这块昂贵的“砖头”仅能用1G信号通话半小时,再无其他功能。4年后,摩托罗拉3200在中国售卖,也就是一代人熟悉的“大哥大”。
在这个阶段,手机还只是通话机。
马丁·库帕,Martin Lawrence Cooper,美国著名发明家,曾供职于摩托罗拉,后创办通讯技术研究公司,因率先研发出移动电话,被称为“移动电话之父”。
进入90年代,信号更稳定、加密性良好的2G技术出现,摩托罗拉慢了一步,爱立信和诺基亚后来居上。1992-1998年,诺基亚先后推出了能发短信和内置游戏的手机。1999年,摩托罗拉推出折叠手机,诺基亚发布了内置天线的手机。
自此,手机进入功能机时代。
2000年之后,进入3G时代的手机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双屏、触摸屏和彩屏手机相继出现,屏幕越来越大,MP3、拍照、上网、储存等功能日渐丰富。诺基亚等品牌配备了塞班操作系统,智能手机雏形初现。
2007年,乔布斯手持初代iPhone横空出世,集合了iPod、触摸屏和上网功能,声称要“重新发明手机”。2008年,苹果发布iPhone 3G,这款手机拥有独立操作系统,首次搭载App store,用户可以自主下载新的应用程序。
以此为标志,苹果正式拉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帷幕。
目前的智能手机外形仍沿袭了15年前发布的初代iPhone
苹果迈出了手机创新史上的重要一步,但新的桎梏也悄悄埋下种子。
智能手机问世已有15年,从堪称革命性创新的iPhone 4发布至今,智能手机为人称道的重大创新仅有全面屏、人脸识别、折叠屏等,其余更多是原有概念基础上的缝缝补补,少了从无到有的颠覆。
看似平常的手机背后,藏着人类科技发展的秘密。
有“中国量子力学之父”之称的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一部手机中至少有8项诺贝尔奖。”
换句话说,手机创新的弹药库不是乔布斯们的灵感,而是基础科学研究。
在硬件方面,手机的重大创新主要集中在通信信号、芯片、摄像、内存、屏幕、电池等方面,与物理和化学息息相关。
从打电话到发短信,再到可以上网、人机交互,手机功能的变化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信号从1G到5G,传输速度更快,使用场景更多。目前,通信技术尚未触及天花板,业界预计2030年6G可以商用落地。
尚未遇到物理瓶颈的内存,也是智能手机为数不多能保持更新的硬件。各大厂商纷纷推出1TB内存,作为旗舰机的标配。
但在通信技术和内存之外,其他几项关乎手机创新命脉的底层技术,均已触到了天花板。
近年来,安卓厂商的芯片屡屡翻车,高通骁龙因散热问题被戏称为“火龙”。苹果的A系列芯片虽然稳定迭代,但也已告别了大踏步的性能提升。A9比上一代产品性能提升了70%,但从A12到A15只提升了40%。
这个现象背后是芯片制程问题。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含义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增加一倍。
但这只是理想场景,在现实情况下,芯片制程工艺是有极限的。
通俗地说,芯片工艺就是在硅片上用激光“雕花”。nm(长度计量单位纳米)数值越小,意味着雕刻的尺寸越小,处理器内的计算单元越多,处理器的性能也越强。但进入7nm工艺后,难度越来越大,摩尔定律开始失效。目前,3nm芯片已遇到瓶颈,从物理学极限上来说,硅片最多能承载1nm精度。
性能越来越难突破,成本却越来越高。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今年直言:“摩尔定律已经死去。”
手机摄像头面临同样的困境。
从夏普2000年推出第一款11万像素的拍照手机开始,拍照功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经过20多年发展,手机像素提升了1000倍,但摄像功能也已碰上了天花板。
事实上,影响手机摄影能力的关键指标不在像素,而在于传感器尺寸(CMOS)。一般来说,传感器越大,成像效果就越好。碍于手机的尺寸和能耗,目前1英寸的传感器已是极限,前置摄像头更是因为全面屏的普及久未更新。
用户感知明显的手机屏幕和电池,也有类似的“成长的烦恼”。
全面屏普及后,手机屏幕提升到了2K分辨率,还出现了折叠屏。但受限于材料,折叠屏难以彻底抹除折痕,更高清的4K屏幕则无法解决能耗问题。
锂电池是手机上进步最缓慢的硬件,锂电池技术从80年代问世至今没有革命性进展,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有限,科学家们也仍未找到更优的电池材料。碍于手机大小和轻薄度的要求,目前主流厂商的电池容量被锁死在了4000~5000毫安。
最底层的基础科学研究卡脖子,手机创新的弹药库逐渐枯竭。
作为普及率最高的数码产品和应用技术的集大成者,手机承载着用户很高的期待。15年未有重大进化的手机,已很难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扎克伯格在6年前称,未来智能手机将被VR、AR等头显设备取代。比尔·盖茨则认为,未来的手机将类似于“电子纹身”,直接在人体中,继承手机的所有功能。
但无论想象如何天马行空,手机终究不是实验室里的蓝图,而是最终要落地的商品。锁死手机创新能力的智子,既是遭遇瓶颈的基础物理学,也是商业市场的桎梏。
从牛顿的三大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蒸汽机和电气化引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光电效应和量子力学构建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也酝酿了智能手机的诞生。
应用科技要落地,根基都在基础物理学。
然而,当前的基础物理学如同科学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好比一座大厦,只是在内部搞搞装修,甚至只是在房间里增加一把椅子。
2022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了3位量子信息科学家,但他们验证的理论早在近60年前就已被提出。而回头来看手机上的几大重要硬件,无一不是上个世纪提出的基础理论的落地应用,相当于在吃近百年前的科学老本。
更何况,作为面对全球数十亿用户的大众商品,性价比是手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跨过物理学的门槛之前,3nm的芯片制程先撞上了市场的冷脸。今年,台积电宣称3nm芯片量产被延迟,瑞银在一份报告中揭露了真相:“这是因为台积电的先进工艺3nm面临无客户的窘境”。由于3nm芯片的价格过高,厂商不愿意为其买单。另一家芯片大厂三星也有类似困境。
再比如,石墨烯电池重量更轻,充电速度比锂电池快数十倍,但高纯度石墨烯的价格动辄每克上千元,很难应用到手机上。
手机屏幕从刘海屏进化到水滴屏,在用户眼中可能仅仅是1%的提升,但对于厂商而言,可能已经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能达到的极限。
正如《三体》中所说:“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出于对研发投入性价比的考量和对销量的担忧,厂商更倾向于守成,绝少将大量资金投入前景不明的创新领域。用户不愿意为微创新买单,又导致销量下滑。
在人类历史上,创新总是线性积累,到某一临界点后发生指数爆发。从只有通话功能的大哥大到连接万物的智能手机,手机的创新并未彻底停滞,只是进入了“大爆炸”之后的瓶颈期。
突破“智子”封锁,谁会是下一个时代的先行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作者:闫学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