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1000天冲刺,毫末智行跑出第一

来源:牛刀财经 2022-10-21 16:14: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1000天冲刺,毫末智行跑出第一)


文丨黄芳华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按照规划,毫末智行将于2022 年实现盈利,2023 年在科创板上市。

在汽车行业,总有骨骼清奇的人想要成为领跑者,毫末智行,就有这样的野心。

当前,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业界共识。与智能化相关的自动驾驶,就是下半场的开端。

从2019年11月29日成立,毫末智行在近期走过了属于自己的1000天,1000天,对于汽车品牌发展历程来说很短,但对于日新月异的自动驾驶领域来说,却可以改写很多历史。毫末智行的这1000天,有点不简单。

1、1000天,毫末智行速度有点快

在自动驾驶企业中,毫末可以称得上是后来者。但这1000天里,毫末跑得着实有点快。

以智能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低速无人物流车产品和低速物流智能硬件产品为产品矩阵的毫末,实现了短时间全矩阵突围。

在智能驾驶数据智能体系搭建方面,毫末发布了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MANA。当前,MANA已经完成数十万全要素、多模态CLIPS的标注,基本完成数据闭环。

今年4月,MANA学习时长超过19万小时,积累了充沛真实场景的数据,虚拟驾龄相当于人类2万年。今年9月,MANA学习时长超过31万小时,虚拟驾龄相当于人类司机4万年。

在乘用车方面,毫末已推出三代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HPilot,两年内进行了6次OTA升级,实现搭载魏牌摩卡、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坦克300、坦克500、哈弗神兽、拿铁DHT-PHEV等超过十款乘用车型量产落地。

另外,毫末具备了同时并行30个项目异步开发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首款搭载大规模量产城市NOH(Navigation on HPilot)的车型: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计划9月量产,年内发售。

在辅助驾驶里程数据方面,毫末成绩醒目。

2022年2月,毫末辅助驾驶里程突破500万公里,6月该数据突破1000万公里,9月,就已经突破1700万公里,月度平均增速超200%。如今,毫末辅助驾驶里程数据位列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第一名,搭载毫末HPilot的乘用车已行驶在中国339个城市,预计未来搭载车型可达到百万量级。

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方面,毫末研发的中国首款面向商用市场的十万元级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毫末小魔驼2.0”,已量产下线交付给客户。截至2022年9月,小魔驼订单量已突破9万单。小魔驼2.0搭载了车规级感知套件,ICU3.0大算力计算平台,可覆盖城市开放道路中低速全路况。

与此同时,毫末在河北保定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生产基地扩建至1万平米,可实现年产1万台无人配送车的产能目标,是目前全球范围规模最大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生产制造基地。相比于大多数玩家还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行业跃跃欲试,毫末已经成为真正的供应商。

这些成绩,不仅在科技巨头和车企同行中名列前茅,在国际同行中也可圈可点。那么,毫末靠的是什么?

2、从0到N,毫末的翅膀硬了

9月13日,第六届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以《毫末1000天:新周期 新征程》为题,分享了毫末在过去1000多个日夜里的成长与进步。

在张凯看来,毫末在战略路线、商业及技术突破、产品迭代能力方面的正确选择与持续攻坚是关键。

在自动驾驶领域,靠硬件驱动被称为1.0时代,软件驱动被称为2.0时代,数据驱动被称为3.0时代。自动驾驶3.0时代是2.0时代的延续,AI依然是核心技术,核心不同在于,AI对数据的要求发生了质变,“大模型”成为新的技术基石。

从发展逻辑上来看,要实现自动驾驶3.0,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模型支撑。即,通过辅助驾驶进行大量数据积累,进而推动自动驾驶成熟。而这,正是毫末一直以来的战略坚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长城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长城智能驾驶车型的保有量可以为毫末快速积累大量行驶数据,前文有说到,毫末辅助驾驶历程数据平均月增速超200%,已经突破1700万公里,随着更多搭载毫末HPilot产品的乘用车型量产落地,这一数据积累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在这方面,毫末优势明显。

商业及技术突破,是毫末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成立三年多时间,毫末实现了从0到1突破,并步入从1到N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过程中,毫末先后攻克大规模多车型自动驾驶量产难关、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技术成本难关、大规模数据处理及大模型应用难关,而这三大难关,如今正困扰着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

当前,毫末被称之为中国最早且唯一一个进入产品快速迭代阶段的自动驾驶公司,背后是由场景化用户体验设计、AI人工智能和技术工程化能力构成的成熟智能驾驶产品能力迭代铁三角,三个尖端分别对应角色入口、核心技术灵魂和量产上车保障能力。

具体而言,场景化用户体验设计方面,毫末基于多款车型量产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用户交互体验和产品开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使毫末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基于用户真实数据驱动产品迭代的公司;在AI人工智能技术方面,MANA已经成为毫末所有产品迭代的核心动力。在技术工程化方面,,两年实现10余款不同平台车辆量产落地,同时具备并行30个项目异步开发能力。

毫末已经是当下国内智能驾驶技术落地经验最丰富,且最早实现智能驾驶产品流程化开发的AI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基于这些成绩,毫末逐渐在自动驾驶领域崭露头角。当下,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目前行业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真正角力的战场是现在的城市领航辅助功能,而这,很有可能是毫末的主场。

3、重感知、轻地图 毫末的主场

习惯了听故事的汽车行业,量产落地是最直观的杀手锏。

当前,提到量产“城市领航驾驶”的车企有毫末智行(长城魏牌)、北汽极狐(华为)和小鹏汽车。毫末最先喊出量产“城市领航驾驶”,今年8月在成都车展上,首款激光雷达车型——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宣布于9月底量产,率先实现城市NOH落地。

在9月的毫末AI DAY上,毫末再次表示搭载城市NOH的长城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要在9月量产、年内发售,并且会实现上市即交付。显然,毫末先动了一步。

在技术层面,相较特斯拉的纯视觉的技术路线,毫末更强调激光雷达+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等的相互协同,让汽车实现对环境的感知来做到安全行驶。相较于蔚小理和华为,毫末又没有仰仗高精地图。

这和毫末一开始就走重感知、轻地图的路线有关。

曾经,毫末几乎是行业内唯一采用" 重感知 " 路线的厂商,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在加入这个行列。

原因其实显而易见,一方面,相比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城市开放道路的测绘范围更大,采集的工作量巨大,即便是头部玩家高德,也只是在2021年年底实现了国内近30个城市的主干道采集,采集里程近20万公里,而国内城市道路总长有近1000万公里;

另一方面,高精地图需要保持地图信息和实际路况实现最大可能性的一致。但问题是,即便完成了庞大的采集任务,也无法保证高精地图的鲜度,就算是拥有国内规模最大采集车队的百度,也只能做到高精地图一个季度一次的迭代周期。最后,高精地图采集测绘所涉及的资质和政策敏感也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即便具备高精地图资质的华为,也表示“为了向用户更快开放更多的可用城市,华为未来将逐步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由此而言,毫末这步棋走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重感知、轻地图的毫末,有没有能力维持自己的主场优势?

毫末智行技术总监潘兴曾表示:“在重感知的技术下,不需要精度极高的地图即可实现城市辅助驾驶功能。”背后是毫末在重感知方面的深耕。

首先,就是多次讲到的数据智能体系MANA。自动驾驶想要走出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真实路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规模化的标注、仿真与验证。通过“目标粗定位”和“属性精细估计”,MANA现在已经实现了数据标注过程的自动化,目前自动化率已经达到80%。

其次,毫末智行是国内第一家应用Transformer的自动驾驶企业。顾维灏透露,毫末智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训练平台的改造升级、数据规格和标注方法的切换准备以及针对感知、认知具体任务的细节探索。通过Transformer的全局注意力机制,MANA解决了自动驾驶在实际路况中的许多复杂难题。

最后,在基础硬件方面,以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为例,该车型共配备2颗125线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4颗百万级像素环视摄像头,4颗百万级像素侧视摄像头,4颗800万像素感知摄像头,形成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31个感知组件,四位一体高效协同的感知模组,而且这些硬件全部来自一流的供应商。

此外,该车型还是目前首个采用高通RIDE平台的车型,里面包含两块主要SOC,5nm高通骁龙8540加7nm高通骁龙9000芯片,单片的总算力能达到了360TOPS。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些基础上,毫末具备了包括智能识别交通灯、智能左右转、智能变道、智能躲避障碍物-静态和智能躲避障碍物-动态的功能,已然跻身国内自动驾驶的第一梯队。

事实上,这也仅仅是城市道路高阶自动驾驶的开局,更大的挑战正在路上。

4、退潮阶段,少数派才有未来

从世界范围内看,自动驾驶行业整体都处在一个快速降温的进程中,一场优胜劣汰的淘汰赛来得要比想象的快得多。

最近,Crunchbase对14 家近几年上市的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技术的公司进行了追踪,发现这些公司在上市后的平均跌幅都超过了 80%。其中表现最差的企业包括自动驾驶卡车开发商Embark、LiDAR 技术公司Velodyne Lidar和Quanergy,这三家公司下跌超过 95% 或更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资本市场从疯狂回归冷静,一大批自动驾驶公司会开始裸泳,与之相关的实际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必将原形毕露。

何以解忧?唯有量产及商业化落地。从概念到普及,是自动驾驶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这也是毫末智行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很显然,当故事讲完,自动驾驶一定是个属于少数派的游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