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看看大佬投资犯的错

来源:雪球 作者:villike 2023-01-05 07:56: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看看大佬投资犯的错)

这是我对《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文字实录》阅读感受的第14篇,写这一系列的背景是:

“如果说投资有“秘籍”,除了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其实,还有一份材料,恐怕被99%的人都忽略了,它就是:

巴菲特和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对提问者的问答。

原因是一目了然的:那些提问者跟你我一样,才不会来虚的,问的都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看XX公司、股价高估的时候要不要卖,等等。

虽然你我没有机会直接向他们提问,但这些我们“做梦都想知道正确答案”的问题,股神的看法,就在这份文件中。

于是,我通过一些途径,弄到了最近二十几年的问答实录,电子版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回复实录,会推送给你们。

如饥似渴地看完以后,我把这上百万字的内容,以实操的角度,结构化地整理了一遍,凝练成了你即将看到的这些文章。”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巴菲特用“机会成本”概念做“买入”的第一个案例——浦项制铁。

接下来,看第二个案例,这就离我们更近了,来自于2019年伯克希尔股东会上的说法:

“四大航空公司,我们投了70、80亿美元,我们算过了,投入这么多,每年可以获得1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不是拿到10亿美元的股息,是属于我们的那份利润应该有10亿美元左右,而且我们觉得这个利润还能往上走,肯定是有周期的。”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对航空公司一直“贼心不死”,最近一次,他在2019年前后,再次投资了美国的四大航空公司。

按照他的测算,这些投资的静态收益率可以达到13%(10/80)甚至更高,这确实也达到了他前面说的10%的最低收益率标准。

在这一段表述里,还有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觉得这个利润还能往上走”,也就意味着,在13%的静态收益率基础上,未来的收益率还会更高。

当然,很多读者应该也知道,巴菲特在这笔投资上“翻车”了。

在新冠疫情出现,也就是一年后,巴菲特亏损卖出了这些航空公司的持股。

问题就出在摘录中“我们觉得”这四个字——巴菲特对航空公司的盈利前景判断失误了,这让这笔投资的支撑依据不复存在。

这个小插曲,再次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个,不要犟。

明知道这种重资产投入、商品无差别的行业很难长久赚钱,巴菲特还是出于各种考虑,指望“这次不一样”。

股神也会犯我们普通人的错呀。

第二个,这部分讲的“基于机会成本比较的买入决策”,逻辑理解以后,很简单。

但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部分,在于对生意的判断,具体点说,对于生意未来自由现金流的判断。

这个判断如果错了,后面的机会成本等概念,就没有了意义。

最后,关于机会成本比较,还有一个微妙的话题,我们看看2003年股东会上,巴菲特的下面一段说法:

“就投资证券而言,如果我们发现某资产的价值是50%,而我们持有的另一资产的价值是90%,我们很可能会从一种资产转移到另一种资产,我们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资本,做我们所能做的最聪明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调仓换股”,即把钱移到更低估的公司身上。

之所以把这个调仓的话题,放到这部分的最后(这是“交易-机会成本”部分的最后一段摘录),就是因为:

我想非常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个话题。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会做调仓换股这个事情,大家可能会习以为常。

理论上来讲,这个事情当然是对的,如果一笔投资的收益率更高,我当然应该把另一笔的钱换过来。

可关键就在于“如果”两个字。

要知道,绝大多数投资者——我认为也包括我在内,对于生意的理解和判断,是很难比其他人高出许多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换了,你会面临着三重风险:

第一重风险,你判断相对高估、进而把钱转出的那家公司,可能潜力更大;

第二重风险,你判断相对低估、进而把钱转过来的那家公司,可能潜力更小、甚至更糟糕的情况下——你判断错了、这是一家烂公司。

第三重风险,在公司的经营结果和股价,没有按照你换股时预想情形发展的时候,你的心态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导致你怀疑自己的体系、进而造成动作走形、影响其他投资决策。

如果你认为,你的能力和心态,可以克服上述三重风险,那你可以做调仓换股这个事情。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觉得是,回去看看巴菲特对航空股的误判。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去做这个事情,这有点像前面巴菲特的那个举例:

如果在5%的无风险收益率投资,和一笔预期10%的股权投资之间选择,我会更倾向于前者。

这用到调仓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两家我都愿意投资的公司,如果我认为一家收益率15%,一家收益率20%,我不会做这个调整。

好了,接下来,我们要确定的是:

如果你找到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但最近的行情很不好,是应该再等等,还是应该马上买呢?

巴菲特在1996年,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我认为你最好还是立即买下来,我们其实也可以买进卖出我们的一些好企业,但是好企业太难找了。”

这个地方,我之前讲过我的观点,理论上来说,巴菲特的说法没错。

但是,就跟前面的换股一样,前提是你对公司的判断大概率没错,而这又是普通投资者经常出现的问题——看走眼。

所以,我自己的体系,是不会一次性全部买入的,而是采用逐步买入的方法。

后台输入交易,编号为1的那篇文章是我的做法。

我们在思考该不该买的时候,除了行情,不少人还会思考一些常见的东西,比如:

买盘、卖盘、多少钱涌入基金、货币发行量,等等等等。

巴菲特在1997年,用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可以关注买家在干什么,你可以关注卖家在干什么,你也可以说,现在每月有200亿左右的资金进入股票基金,但这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我们感兴趣的只是生意的价值。

你还记得吗?10年前,不管是星期几,人们都会问,“M2怎么样?”搞得我一直想写一篇悬疑小说,主题就是“M2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们一直会谈论一些事情,有太多时间需要打发,有太多纸张需要填满,于是他们写了那些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对于上述因素的看法,这一段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就不复述了。

只希望这篇“M2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小作文,能让执迷不悟的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明白“生意的价值最重要”的道理吧。

其实说到底,既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那么从跟本质上来说,公司的质地最重要。

这意味着,别人怎么看公司,其实没那么重要,这一点,1996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买进企业的方法就是——假设股市不存在。”

明确了如何买企业以后,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的仓位如何设置呢?

说得再具体点,单个股票买到多大比例,是合适的?

1994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讲了他和芒格的做法:

“在我管理我的合伙公司的时候,我单只股票投资比例的上限是40%。至于查理,我记得他的上限不止40%。”

我印象中,一些国内投资人给自己的单只股票仓位限制,就是40%,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这一段表述的影响?

这一段,也符合大家对巴菲特和芒格的印象,毕竟,芒格似乎更加激进一些、更加无拘无束一些。

在展开说仓位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再看看2008年的时候,巴菲特和芒格还有一次关于仓位的说法:

巴菲特:查理和我一直都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我们只经营自己的净资产的话,有好几次,我在一个好的想法上投资了我净资产的75%。

芒格:有好几次,我把超过100%的净资产都投资在了一些东西上。

巴菲特:在你的一生中会发生一些非凡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的净资产的75%或类似的比例,投入到特定的情况下,问题是那些把他们净资产的500%都投进去的人。”

这一段和1994年的那一段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两位大师关于仓位观点的全貌了:

第一个,投多大比例的钱到一个机会上,最关键取决于这个机会的质量。

如果这是一次股票投资的话,很明显,包含了“公司如何”和“价格如何”两个因素。

第二个,所谓的仓位控制,其实有一部分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1994年,巴菲特说自己单只股票投资比例的上限是40%。

2008年,巴菲特却说,愿意把净资产75%的资金投到一家公司上。

这两个时间点,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