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十大猜想!

来源:雪球 作者:痛快舒畅 2023-01-06 07:02: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十大猜想!)

#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比亚迪(SZ002594)$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又到了岁末年初,热闹非凡的2022年已经过去,那么在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今天就来带着大家一起看一看关于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十大猜想吧!

猜想1:2023年整体乘用车市场将会实现3%以上的正增长!

    每年这个时候,就是各大机构预测明年市场的时候。目前来看,无论是乘联会还是中汽协对明年的市场预判都不算乐观。

     中汽协预判:2022年乘用车销量2350万辆(含出口),同比增长9.4%;2023年乘用车销量2380万辆(含出口),同比增长1.3%。这意味着,如果23年出口继续保持40%以上的增速,那么国内乘用车销量持平或者下滑。

                                              数据来源:中汽协

     乘联会预测:2023年乘用车总体零售2,060万辆,属于零增长。批发销量依靠乘用车出口惯性增量,2023年厂商批发销量增长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840万辆,增30%;常规燃油车批发预计1,510万,同比下降10%。

     最新的上险量数据显示:2022年整体上险量2022万辆左右,同比下滑4%;其中,新能源销量523万辆,同比增长79%;燃油车销量1499万辆,同比下滑17%。

     其实,对于明年市场的观点,我个人的预判属于谨慎的乐观:总体市场会比大多机构预测的略好,属于前低后高的局面,23年Q1将会是全年的最地点,Q2开始好转,下半年的市场也许会超出很多人的预判,最终2023年整体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将会超过2050万辆(上险量口径)!

      当然,这里面一定是结构化的趋势和变化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猜想2:2023年,燃油车的销量同比下滑将会超过15%!

      从2020年起,燃油车的销量已经出现了连续3年的同比下滑状况了,2020年同比下滑7.71%;2021年同比下滑2.9%;2022年预计同比下滑16.39%;

                                   数据来源:上险量 整理及预测为作者

    如果从绝对数字上来看,2020年比2019年减少了152万辆,2021年比2020年减少了54万辆,2022年比2021年减少了297万辆。这意味着三年时间,燃油车销量一共减少了503万辆,基本上占到年度销量25%以上了。

     2023年,仅仅依靠降价,已经不能挽救燃油车的溃败了!一方面,今年的降价让经销商渠道都苦不堪言,甚至在明年第一季度会出现大量经销商“退网”的局面;另外一方面,随着插混车型的进一步热销,将会开始对燃油车全面替代。

     预计,2023年燃油车的销量下滑比例将会超过15%!要知道15%就意味着至少要减少至少200万辆的销量了

猜想3: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将会突破38%!

     进入2022年以来,新能源渗透率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Q1迅速攀升到28%的相对高位,但进入Q2和Q3因为疫情和燃油车购置税补贴的因素,导致渗透力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直到9月份新能源渗透率首次突破30%。预计今年全年的渗透率在28%左右,与2021年的14.8%相比,增长了13.2个pct。

                                          数据来源:乘联会

     2023年随着新能源车国补的取消,很多人开始担心新能源的销量了。但是,按照乘用车市场总量2000万辆来看,燃油车下滑的就是新能源增长的,如果燃油车下滑15%意味着新能源销量在750-780万辆。对应的渗透率大约在37.5-39%左右;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2023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会突破38%!明年国补取消后,新能源的销量和渗透率,才是对产品竞争力的一次真正考验!

猜想4:2023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会超过55%!

     2022年,是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一年,从10月起自主品牌的份额就开始全面超越50%的临界点了。

                                    数据来源:乘联会

       1-11月,自主品牌的份额为47.1%已经是最近10年以来最高的市场份额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观全球具备整车全链条生产制造能力的国家,本国或者本地区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在60%以上,甚至个别国家的份额超过了80%。

      11月,自主品牌的月度份额为53.4%。

      2023年,自主品牌的年度市场份额将会突破55%!其中,月度的份额最高能冲破60%(而1%的份额在中国意味着20万辆的销量,5%的份额意味着新增100万的销量!)。

猜想5:2023年乘用车出口量突破300万辆!

     进入2020年以来,由于受到生产端的影响海外乘用车的生产相对受限(芯片、能源等),同时受益于中国制造能力的增强,中国乘用车的出口在2021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

                    数据来源:中汽协、乘联会 整理及制图:作者

     2020年,乘用车出口66万辆,同比增长10%;2021年,乘用车出口152万辆,同比增长130%;2022年1-11月,乘用车出口205万辆,同比增长46%。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的数据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中汽协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1-11月整车中国TOP10车企中除了特斯拉其余全部为自主品牌。

      在2022年的巴黎车展和泰国车展上,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开始走出国门,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有比亚迪的新能源出海、也有长城的多地布局,更有名爵的首款全球车型MG 4在海外市场的热销。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29万辆,相信随着几大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出口,2023年这个数据至少将会有150%以上的增长。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只要能够保持50%的增速,就已能够实现3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

猜想6:BBA们等豪华品牌将迎来更大幅度的溃败!

     进入2020年以来,豪华品牌的销量开始增长阶段,2020年豪华品牌销量360万辆,2021年豪华品牌销量395万辆,2022年1-11月豪华品牌销量350万辆,预计全年数据和21年持平或者微增。

    BBA三家的销量也随之增长,2021年225万辆,2022年228万辆,但进入2022年头部BBA的销量不增反降,2022年1-11月197万辆,预计全年215万辆左右。

                              数据来源:上险量 整理制表:作者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BBA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怠慢和松懈:在整体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超过25%的前提下,BBA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5.17%,奥迪的渗透率更是只有1.60%。

    虽然,为了新能源的销量BBA也算是想尽了办法,包括使用定价手段来达成销售,于是在2022年我们能看到奔驰的EQS旗舰车型降价30万,能看到EQE的官方降价,能看到在年底有一批宝马i3纯电车型以24-26万甩卖……。

      但依旧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在新能源领域,BBA品牌已经不再有光环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特斯拉和自主品牌新势力的崛起,特斯拉在豪华品牌上险量的市占率从2020年的5.64%到2022年1-11月的11.42%,已经实现了翻倍的增长。蔚来更是占据售价40万以上纯电车型的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2022年开始,BBA的品牌光环,在新能源时代已经消灭殆尽。

     那么2023年,等待BBA的会是什么样的市场格局呢?是25-40万的入门市场被新能源重新洗牌。40万以上的市场,被全新崛起的新势力们进一步稀释。

         2023年,注定是BBA的同比销量出现两位数下滑的一年。

猜想7:非主流的合资品牌已经没有明天了!

     这里表述的非主流的合资品牌主要是指年销量在25万辆以下的品牌,他们是:北京现代(22.45万辆)、雪佛兰(17.31万辆)、福特(14.57万辆)、捷达(13.10万辆)、马自达(9.78万)、起亚(8.39万辆)、雪铁龙(2.72万辆)、标致(2.57万辆)。

                               数据来源:上险量 整理及制表:作者

现代:只用了2年时间,年度销量就从40万+级别滑落到25万+级别,下滑了45%;

雪佛兰:销量也从25万级别滑落到20万级别,下滑了20%;

福特:从20万级别滑落到16万级别,下滑了20%;

捷达:作为新创的合资品牌,销量始终没有突破20万辆;

马自达:从20万级别滑落到12万级别,下滑了40%;

起亚:从20万级别滑落到10万级别,下滑了50%;

斯柯达:从15万级别滑落到5万级别,下滑了66%;

雪铁龙和雪铁龙:始终维持在3万辆左右;

      这些品牌中,哪些月销量不足1万辆的传统品牌,在快速失去自己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如果,再看看他们的新能源销量占比,就会发现他们不仅没有现在,也将会失去未来!

猜想8: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将会突破350万辆!

    2023年对于比亚迪而言,又是一个超越大部分人认知的爆发。从年初的月销10万辆,到12月的月销24万辆,仅仅只用了1年时间实现了月销的翻倍,也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从40万辆到180万辆的跨越,这在中国乘用车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从上险量数据来看,2020年,比亚迪的市占率只有2.11%,全品牌排名第17名;2021年,比亚迪的市占率为3.44%,全品牌排名第13名;到2022年,比亚迪的市占率来到了67.71%,全品牌的排名来到了第3名。更是在11月超越大众品牌,成为全品牌的第一个月度冠军。

                              数据来源:上险量 整理及制图:作者

     如果以今年12月销量来估算2023年的销量,比亚迪至少能够完成300万辆的销量,再加上额外增加的出口销量,350万辆的数字并不是很夸张。如果比亚迪真得实现了这样销量,将会成为中国乘用车历史上第一个自主品牌的销量冠军!

     对比大众品牌的峰值销量400万辆,峰值的份额19.8%的话。比亚迪在2023年是能够实现国内320万辆,海外30万辆的壮举!

猜想9:长城将会掉队,无法再次依靠SUV逆风飘扬!

     如果纵观长城汽车的这几年的变化,可谓“好风凭借力”依靠着中国市场SUV的爆发性机会,从2013年开始成为自主品牌销量的TOP3。

                       数据来自:中汽协、上险量 整理与制图:作者

     哈弗H6更是连续64个月成为中国市场SUV销量冠军,但在今年被两款新能源SUV比亚迪宋和特斯拉Model Y全面超越。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哈弗品牌的销量更是在今年出现明显的下滑,1-11月累计销量572224辆,同比下滑15.30%(这个下滑幅度和整体市场燃油车下滑幅度基本一致)。

       整体品牌中除了坦克品牌同比上涨外,其余子品牌都是同比15%以上的下滑。

     如果再看新能源的销量榜单,1-11月长城新能源的包含出口销量只有120,833辆,国内销量114,502辆。这个数据也就是相当于比亚迪一个月纯电的销量数据。长城在新能源销量榜上的排名也从2021年的第5名,滑落到2022年1-11月的第10名,如果不出意外到了12月份长城应该跌出TOP10的行列了

      这样的销量表现,让长城在整体市场保持微增时,自己的整体销量出现了11.5%的下滑。

     如果再看长城年初制定的190万辆的销量目标,到11月长城只实现了99万辆,仅仅只完成了目标数量的52%。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整理及制表:作者

     长城以前只是缺少轿车这个品牌,但在目前的新能源市场格局下,真正的困难是新能源战略的模糊与缺乏。

        2023年,由于长城的插混车型推出时间太慢,已经很难在新能源领域现销量突破,同时随着燃油车的进一步萎缩,长城已经不能仅仅依靠SUV这个“瘸腿”战略来实现逆风飘扬了。

猜想10:2023年,还有会更多的汽车品牌退出市场!

    2022年,我们看到了二线豪华品牌讴歌的退市、广汽菲克的解散、宝沃汽车的破产、牛创的放弃,在年末也看到了威马汽车的各种新闻,更听到了传闻“斯柯达要放弃中国市场”。

     2023年,我们还会看到哪些品牌将会越来越困难?月销量百余辆的英菲尼迪、捷尼塞斯、所谓的豪华品牌DS,还有试图重生的前途汽车和众泰汽车,以及已经深陷泥潭的恒驰汽车、宝能汽车(观致)。

     随着自主品牌的日益强大,曾经辉煌的合资品牌特别是二线合资品牌,会越来越难,距离退出中国市场的时间也会越来越近!

     纷纷闹闹的2022年已经落下帷幕,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开始到来,我们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市场变化呢?上述的10个猜想,有多少能够实现呢?

       还是让我们一起期待充满希望和不确定性的2023年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