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私募大佬直击2023年市场关键词)
2022年,上证综指两次跌到3000点下方,A股市场持续调整。回首基金市场,公私募整体也出现了较大回撤,另一方面,机构两次大规模的集体自购,彰显了对市场的信心,在当年4月份和10月份对大盘走势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新的一年,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公司、海外市场等又会出现哪些变化?A股会走出怎样的行情?《大众证券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七位公私募大佬,直击2023年的市场关键词。
采访嘉宾>>>
国泰基金总经理 周向勇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 陈显顺
金信消费升级基金经理、金信基金研究总监 杨 超
泉果基金基金经理 赵 诣
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杜 猛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副总监 雷志勇
奶酪基金基金经理 庄宏东
《大众证券报》记者:请提供一个关键词,代表您对2023年经济政策、市场表现或者投资机会的展望,并阐述给出这个词的独家理解和具体诠释。
周向勇:关键词“稳”和“进”
稳是大局,进是方向。具体来看,有如下几点:
第一,更稳定的市场环境。展望2023年,海外方面,美国非农和通胀数据低于预期,美联储进入加息放缓期;国内方面,基本面复苏确定性较高,疫后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逐步提升,经济结构有望进一步转型升级。地产支持政策落地,行业资产负债状况显著改善,供需结构稳步修复,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控制。稳中向好的市场环境,为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也将努力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二,更稳健的市场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预期”和“信心”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和发力方向。短期来看,市场预期依然谨慎,现实预期差仍需弥合,而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稳步落地,积极信号将有效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曙光乍现,否极泰来。站在当前时点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第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稳定的市场环境,稳健的市场信心,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石。2023年,政策优化的预期有望在经济基本面上见到实效,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的船锚,也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我们投资的超额收益,更多将来源于这些进取的投资机会。
杜猛:关键词“新生”
当前我国的宏微观基本面或已见底,A股盈利增速和多项估值指标也已经到达底部区域,正在孕育一轮新的上涨行情。而从流动性方面来看,国内仍将维持相对宽松,这有利于支持权益类资产走强。不过,在经济复苏斜率相对平缓的背景下,2023年的A股或仍将维持结构性行情,寻找到更具性价比的行业,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最坏的时间或许已经过去,新的机遇正在展开。
展望2023年,在行业配置方面,有几条线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内需和外需收敛的背景下,外需仍具备需求韧性;二是,在“扩大内需战略”的推动下,内需相关标的是重点投资方向。比如,受益于政府开支扩张的信创、军工、基建,以及受益进口替代的半导体。此外,高景气、高增速的新兴行业,比如光伏、新能源车等,仍是置信度较高的投资方向。
陈显顺:关键词“稳中有进”
预测2023年投资主线分为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伴随今年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的基调确立,基建投资链条值得关注。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再叠加国企国有资产重估的大逻辑,基建端增速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有10%左右的增长,整体判断比较乐观。
二是消费链条。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在过去两年受到疫情影响,随着疫情优化管理的措施出台,2023年可能会看到消费场景的修复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去年以来居民储蓄率不断攀升,消费潜力空间较大。
三是科技成长方向。2023年以后,关键词在于发展和安全。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军工、高端装备等投资链条在2020年之后都具备比较好的成长性,再叠加海外流动性负面因素的解除,成长板块会迎来相对比较好的估值环境和流动性环境。
雷志勇:关键词“数字经济”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国内经济2023年复苏的确定性大幅提升,将会带动科技成长板块,特别是TMT与高端制造业的企业业绩的有效复苏。同时,这些板块内的部分优质个股过去两年股价和估值相对承压,处于相对较低位置,业绩增长带来修复,使得2023年整个TMT跟高端制造板块可能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相关的顶层文件近期也在不断发布,其实这是在构建底层制度建设,说明整个数字中国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长期的规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中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领域里面也蕴含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可以关注拥有基础设施优势的数字产业化方向的公司,以及随着高端制造的进一步升级,很多传统的产业向数字化时代演进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杨超:关键词“复苏”
首先,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逐步弱化,以及政策面对经济支持的力度逐步加大,国内消费需求有望持续复苏。这一点也从海外经济体的经验得到验证。其次,随着疫情后需求的恢复,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信心也有望逐步修复。此外,从股票市场微观角度出发,很多优质个股依然处于相对底部区域,投资机会也非常多。因此,对今年的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可以积极乐观一些。
从板块来看,未来3-6月疫情后消费复苏,依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是航空、机场、酒店、旅游出行等板块需求恢复的确定性较高,持续性也较强,值得重点关注。科技成长是长期方向,近期调整下来之后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对于疫情受损品类的复苏路径,有可能会表现出“受损越重,修复就越快”的特点。因此疫情期间受到冲击比较严重的细分行业,恢复可能就越快。此外,还要从消费者心理及消费场景考虑。其中,餐饮、旅游、航空出行、酒店、影院等领域都是比较容易修复的。新冠影响了人们因为普通疾病去医院的积极性,随着疫情的消退,这方面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恢复,但节奏会慢一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会更慢一些。此外,还有一些商品消费,还有库存需要消化。除了需求恢复的节奏,还要考虑供给瓶颈,航空、机场、酒店等一些细分领域,供给的瓶颈不容易很快消除,选择有供给瓶颈的板块,持续性会更强一些,空间也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赵诣:关键词“机会大于风险”
我们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是大于风险的。从海外来看,俄乌冲突的恶化程度已经逐步衰减。同时,美联储加息的节奏逐步放缓,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渐缩小。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政策已经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使得无论从企业经营,还是从国家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上,都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各种在2022年不利的因素其实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在2022年,整个基金投资收益的中位数大概是在负十几到二十的水平。尤其是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因为整个市场资金面或者投资风格的影响,其估值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这些公司的业绩其实仍然处于快速且持续增长的阶段。经历了调整期,这些优秀企业的估值已经到了一个合理甚至低估的水平,也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其实得到了比较充足的释放。
这是无论从宏观面还是从估值面来看,我们对2023年更抱有期待的两个重要原因。
展望2023年,我们更看好两个维度。第一,我们一直坚持的,或者说我们的投资风格上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会有两个层面的投资方向:首先,制造业里很多优秀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属于有绝对竞争能力的企业。过去5到10年,中国很多优秀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研发上。越来越多公司逐步从国内细分龙头走向世界,与全球企业竞争,从中可以寻找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尤其体现在新能源车,包括光伏风电为主的行业里面。这就意味着,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持续提升,这些中国企业能够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一个相对好的成长机会。其次,在我国可以看到,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国产替代机会。尤其我们可以看到,前段时间C919飞机开始正式交付,包括国内半导体的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国产替代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方向和机会。第二个维度,因为疫情导致被抑制的需求可能会得到逐步的恢复。包括日常的消费、出行,同时包括医疗药品。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这些企业都处于一个困境反转,或者说已经见底、基本面开始回升的阶段。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开始恢复到正常成长的状态中,也会获得一个相对好的投资机会。
所以总结下来,第一个大方向在于大制造上的两个维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链;国产替代为主的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的产业链。第二个大的方向在于大消费,在于随着疫情恢复正常,过去受到抑制的一些消费、出行,包括医药的一些需求回归正常后的困境反转机会。回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我们更重要的不是去判断市场的好与坏,更多的是去选择好的公司,陪伴优秀的公司成长。因为对于好的、优秀的公司,他们无论从股价的表现,还是从企业成长的表现,都能够穿越整个市场周期还有经济成长的牛熊。
庄宏东:关键词“复苏”
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产行业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目前看这些因素在今年均有明显改善迹象,我们对2023年行情保持乐观态度,原因有三点:
1.疫情:卫健委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次政策调整是疫情管控全面优化的标志,预计在春节前后感染人数快速达峰后,国内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将逐步回归正常。
2.地产:从供给端看,国家近期对房企推出融资支持的政策,同时在需求端,有关部门在各地逐步放宽限购以及认贷标准,助力地产行业销售端的修复。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市场对今年地产行业,尤其是民企的后续融资渠道以及经营信心在边际上有所回暖。
3.美联储加息:2022年12月美联储加息50基点至4.25%-4.5%,后续加息空间有限,本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2022年11月美国公布CPI数据低于预期,通胀降温幅度超过预期,美联储加息有望放缓,今年外资或将重新流入A股市场。
记者 王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