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重症关口前移、瞄准CT配置率偏低痛点,联影医疗天眼CT加速下沉社区医院)
2023年1月份,经过装配,调试,检验,打包,装箱,一台天眼CT从联影常州工厂紧急发往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影医疗工程师在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后,天眼CT很快便投入使用之中。
1月14日,蓝鲸财经从联影医疗方面了解到,随着全国多地迎来新冠感染高峰,发热门诊与重症救治压力剧增,为了减轻各大医院救治病患压力,联影医疗正在加速推动天眼CT进入社区医院。
“近一周来,放射科门诊室门口全是等候做CT的患者,这两天尤其多,一天扫描量达60至70例。技师在拍片结束后,会通过联影医疗远程诊断平台将影像上传至安亭医院放射科进行读片,出具诊断结果。正常情况下20分钟左右就能返回。”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医师李艾芹说道。
据悉,春节前联影医疗天眼CT将覆盖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全国多地迎来新冠感染高峰,发热门诊与重症救治压力剧增,围绕“防重症、保健康”目标,2022年12月19日以来,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热诊疗完成第一轮扩容,社区发热诊疗占比保持在全市50%以上。在此基础上,12月29日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深挖潜能,全力推进第二轮扩容增能,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分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口前移”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医疗救治能力。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装备龙头,联影医疗携“CT、AI、5G、云平台”于一体的科技公卫解决方案火线支援,让百姓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助力重症感染者“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
公开资料显示,联影医疗天眼CT搭载业内首创的AI全智能导航系统,具备环境感知系统,可动态追踪移动患者,无需技师进入扫描间即可进行精准摆位,“聪明”的智能设备会自动识别患者的身体部位,自动完成摆位、扫描等流程,真正意义实现医生与患者零接触全流程成像,大幅提高扫描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此外,依托联影云平台,上海嘉定-联影区域影像中心作为上下级医院的一种影像协同工作模式同样应用其中。社区患者通过在社区医院问诊拍片后,会由社区医院通过联影医疗远程诊断平台将影像上传至上级医院,经上级医院诊断后,正常情况下患者20分钟内就能拿到自己的诊断报告,碰到疑难杂症社会医院会对患者进行转诊或由上级医院继续发往瑞金北院进行远程会诊。通过此模式,社区医院无需配置诊断医生,节省了社区医院开支。上海嘉定-联影区域影像中心作为联影医疗最早落地、运营最成熟的分级诊疗项目,以南翔医院,安亭医院,中心医院,江桥医院为中心,连接区内18家社区医院、4家二级医院与1家三甲医院,服务全区160万常住居民。
据了解,近几日随着社区医院CT设备陆续投用,加上二级医院拍胸片人数增加,区域影像中心工作量增至原来的两倍。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出色答卷。”联影医疗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说,正是源自十多年来坚持创新的底气,方舱CT、“天眼”车载CT、数字化移动DR等多个创新产品在火线研发、投入使用,成为科技战“疫”的硬核担当。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并印发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提出应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则作为基础医疗能力提档升级的标准,成为社区医院、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必要配置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以来,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累计收治新冠感染者已近3000人,CT配置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上海全市共3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据上海市卫健委方面表示,截至1月10日,上海全市仅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
此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160个。据悉,放眼全国,都存在CT配置率严重不足的情况。
“基层医疗机构往往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运用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为基层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国家分级诊疗建设。”张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