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赵祥:聚力高质量发展,营造“制造业当家”的社会共识)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1月2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制造业当家”成为热议话题。大会深入讨论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挥金融“活水”作用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
这是近年来广东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今天的广东,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质的突破还处在酝酿期。只要质的提升取得新的突破,我们就可以迎来量的井喷,可以开启新一轮发展和赶超。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主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赵祥教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对外发行。
该书对广东如何高质量发展有深入的分析与洞察,聚焦 “双区”建设、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和新发展格局九大领域,系统梳理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以期全面准确地揭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担当与广东路径。
制造业作为顶梁柱,2023年如何继续保持优势?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广东如何助力企业解决?今年的贸易形势与去年相比,将有深刻的变化,广东在外贸以及对外开放上应该怎么干?2月1日,时代财经带着上述问题对赵祥教授进行了专访。
赵祥提出,继续发挥广东在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善用金融“活水”,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同时吸引全球顶尖科创人才到广东,深度推广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引进方式,着力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让“制造业当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具体到发挥广东在制造业发展上的优势,赵祥认为,要加强产业的国内价值链建设,在大湾区内部构建动态、本地化、开放式的产业配套网络,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这将会成为广东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优势之一。
未来在谋划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上,赵祥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建议以广州、深圳、珠西、汕潮揭和湛茂这五个都市圈为载体,推动各个都市圈内形成一小时通勤圈、二小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统筹布局圈与三小时产业融合发展圈,以此为抓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省级层面加强都市圈之间要素资源统筹配置与协同发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主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赵祥教授
时代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1%。新一年,广东继续提出“制造业当家”,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如何继续发挥优势?
赵祥:一要发挥好广东尤其是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较为完善的优势,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天使、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金融是“活水”,这些年来,深圳、广州把这一优势发挥得较好,下一步还要充分挖掘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潜力,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二要发挥广东的国际化优势。广东特别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很高,对科技创新而言,要面向全球整合高端的创新资源,尤其是吸引全球顶尖的创新人才到广东就业、创业、生活。粤港澳大湾区有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一个就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放眼全球,硅谷是公认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达到这样程度的科创中心必然有一个特点,就是全球的高科技人才都愿意到这里去。硅谷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员工和创业者中有非常高的比重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或是移民人才。
大湾区如何强化对全球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是一个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开放性的思考。比如,大湾区在吸引外国技术移民方面可以作出一些先行先试的探索,这当然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支持。再如,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载体吸引聚集全球人才,这方面深圳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那么下一步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怎样用好这个抓手把全球高端的创新人才吸引来,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发挥好数字经济优势。广东是数字经济大省、强省,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是较为领先的,下一步要运用好数字化手段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发力。
数字化的好处是可以沟通产业链上下游,使得消费者、供应方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形成围绕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协同创新网络,企业很容易吸收到市场对产品的反馈,上下游厂商相互之间也可以实现思想碰撞与知识扩散。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方面的优势,因为广东拥有大量的传统制造业,例如珠三角的家具、小家电、五金、建材、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这些传统制造业的创新需要的是持续的工艺革新和产品改进,也就是理论上说的“非研发型的创新”。
数字化创新网络的构建,对这类创新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持续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向“专精特新”目标发展。像德国很多企业不像美国那样着眼于专利、创意,而是专注于持续的产品和工艺革新。
四要在技术引进、技术资源的整合方面做一些新探索。现在外部的不确定性增加,技术引进的难度增大,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技术引进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探索怎么面向全球构建高价值专利的收储运营机制。全球许多国家,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高价值的专利,但他们没有资源,不能转化,缺乏资本和制造网络支持,那么我们能否对全球高价值专利进行检索、收储、运营呢?让这些地区把技术储备到广东,每年给他们一定的费用,以后它们可以在广东落地转化。
我们也可以在全球其他创新资源集中的国家或者地区,设立异地的成果孵化中心。孵化中心不一定设置在广州、深圳,可以在当地孵化,再把项目引进到广东来投资,这就形成联动机制。这些都是一些创新型的探索。
五要充分动员政府、企业、个人,还有其他的市场组织的力量,凝聚“制造业当家”的社会共识,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着力探索在科技创新上新型举国体制的新经验、新做法。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 编者 赵祥,出版时间:2022年4月
时代财经:过去两年全国面临市场需求偏弱的难题,这也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广东如何助力企业解决此难题?
赵祥:第一,长期以来,政府较多偏向于采用供给端政策工具,给予用地、用人、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下一步也要加强需求端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引导产业的升级,推动产业、企业的发展,这要从需求的特点入手。
需求有两个层面,一是最终产品需求,也就是消费;二是企业的需求,也就是中间产品需求。企业生产要购买机器设备、盖房子等,也需要零配件,需要中间服务。扩大需求就要扩大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在终端消费需求方面,收入是首要的影响因素。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本身具有非常强的经济效率含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减少低收入群体数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它们的需求升级空间是最大的。把这部分群体持续做大,就能推动消费升级与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供给体系的需求牵引力会增强。
第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覆盖要全面,同时提升质量,比如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尽量向社会各个阶层覆盖,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大胆地花钱,而不是变成存款放到银行里。
第三是发挥广东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充分挖掘基于数字化消费、商贸的新业态的需求潜力。
最后是加强产业的国内价值链建设,在大湾区内部构建一个本地化、动态、开放式的产业配套网,让大量的采购在本地完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跟外面就不分工了,而是要完善本地产业网络,这也是我们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
当前广东省已经全面实施链长制,下一步要让链长和链主协同。链主也就是企业,在这条产业链里处于主导地位。它们是龙头企业或者说处于控制地位的领军企业,比如像华为就是链主。
那么,加强这两者的协同,引导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在大湾区、省内或者其他地方建立自己的供应网络,在管理、技术、流程、营销等方面与中小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抱成团。而作为链主要适当地对配套企业进行资源的支撑。比如中小企业想要地皮,可能要不到,或是想创新,但也没有这个能力,这就需要上下游企业一起去做。这样有利于扩大本地区中间产品需求。
时代财经:你的研究关注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内容。未来广东除了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转移支付。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还能如何谋划?
赵祥: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不平衡,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先天的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决定的,不完全是政策能够改变的,政策就是尽量将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未来把眼光聚焦到更加集中的空间尺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也就是以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为载体。目前广东省已经谋划了广州、深圳、珠西、汕潮揭和湛茂这五个都市圈。在各都市圈内,以距离中心城市一小时的轨道交通范围为通勤区、两小时的范围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三小时的范围为产业融合发展区。以此为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可能会更聚焦一些,更精准一些。
这就要把五大都市圈内部的协调问题先做好,另外五大都市圈相互之间也有差距,这就需要省里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等方面进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光光是省里出几条政策就能办妥的,需要上下左右共同努力。
时代财经:广深两个都市圈如何联动,强化双城核心?
赵祥:都市圈之间合作的关键是核心城市的合作,比如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怎么合作就看广州和深圳的合作。广深可以在这几个领域展开深度的合作:
第一,在建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可以合作。广州拥有全省70%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个211高校、两个985高校也大多在广州,但广州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来讲没有深圳那么火。而深圳的优势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与网络,同时科技金融、技术创新市场支撑比较发达,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得很好,所以这方面广深有着互补性。优势互补起来,整体的创新能力就能提升,再通过这两个城市再向都市圈内部其他中小城市进行技术扩散。
第二,在产业体系发展上,广州和深圳同样也可以进行互补协作。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占比非常高,在制造业里头约占七成。广州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对深圳来讲是偏低的,广州有比较雄厚扎实的、相对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像汽车、机械设备等,近年来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很快。此外,广州最大的优势是服务优势,比如会展、科教文卫,两市在主导产业定位上进行差异化的分工,并且进行协作,对加快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市场环境作为支撑,市场环境涉及软硬件基础设施、各种制度政策等。广深在营商环境方面,能够做到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提升的话,两个龙头城市就建成了高标准的市场,就会进一步带动广东省营商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四,在打造优质生活圈上,广深可以互补。广州拥有全省最优质的教育、科学、公共卫生等资源,这些深圳也特别需要。广州优质的服务、资源完全可以向深圳延伸。
最后,我还想提出一些关于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性思考。广州、深圳两个都是副省级的城市,两个核心城市未来能否建立重要发展规划的统筹编制实施机制?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能否设立一个广深联动的发展基金,用于两市合作项目的发展?又比如可以尝试建立常态化的两市干部交流的机制,让两市干部换位思考,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两地可以联手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联手承办重大、国际性活动,联手推荐宣传大湾区等。
时代财经:新春伊始,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就提到“坚持‘五外联动’,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今年的贸易形势与去年相比预计有较大变化。请问广东今年在外贸以及对外开放上,短期与长期应该怎么干?
赵祥:这些年广东不容易,一方面,面临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领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一些后发经济体比如越南、马来西亚乃至于印度等在传统产品领域的发展。
未来,在外贸和开放方面,我们可能要有两个转向、一个树立。
第一个转向,从过去的单向度开放思维要向多向度开放思维转变。不能光从外贸这个角度来考虑,省委提出“五外联动”,这里面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都是高度相关的。外贸的扩大,从短期来讲,要积极地向外去争取订单,但长期来讲就是要运用好多向度开放思维,落实好省委提出的“五外联动”。
第二个转向,从基础的市场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开放不光是进出口、招商引资,未来在规则、标准、服务、管理上,怎么与国际市场衔接是急需考虑的。这里说的国际市场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市场,还要和广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效对接。
对外开放要做到两种资源互补,尤其是大量的要素资源在全球流动,这里有一个隐性制度成本问题。举个例子,外国人到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他要考虑孩子教育怎么办?看病、社会保障怎么办?这些问题就涉及规则、服务与管理等问题,我们要想办法降低其中所涉及的隐性制度成本,隐性制度成本越低,越有利于要素资源的流动。这就是制度型开放,要素的流动对制度、政策、监管、标准服务的要求更高。
第三,树立全球城市发展意识,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就像纽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那样,这些地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关键就在于拥有纽约、东京这两个全球性城市。大湾区有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四个核心城市,要加快将这四个核心城市建成真正的全球性城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巨型城市群作为沟通全球资源要素的枢纽,这对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是一个大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