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短期市场交易的逻辑变了)
本文语音版
此前聊过多次,去年11月初以来的全球资产的大狂欢,交易三个主要的逻辑:
第一:中国疫情放松以及强力的地产支撑政策带来的国内经济强劲复苏的预期;
第二:美国通胀数据见顶,带来的加息幅度减少,甚至降息的预期;
第三:欧洲能源危机缓解后,欧洲经济复苏,欧元反弹美元指数下跌带来的全球风险偏好抬升。
另外,真实的宽松流动性以及金融环境宽松,助推了暴力反弹,一方面来着中国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另外一个来着日本央行的无限量的QE。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日本央行已经购买了逾4750亿美元的日本国债,日本央行1月的流动性释放规模超过了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流动性收缩之和,导致G4央行当月的流动性净供应量达到了1153亿美元。根据花旗银行的测算,过去的几个月,全球大约有1万亿美元被注入金融系统,这意味着大家加息缩表,玩了个寂寞,哪怕美国的M2都已经干到负增长,丝毫没有压制金融资产价格。
这对中国资产其实构成了最好的交易环境,友好的政策,向好的经济,以及海外宽松预期,带动从人民币汇率,到AH股,以及大宗商品一路狂飙。但是这都是预期,而非真实正在发生的事实,最终需要经济数据来慢慢验证(市场进入数据验证期)这种猜想跟逻辑。
春节后,逻辑开始逐渐变化:
首先是中国的经济数据,从PMI到社融,固然很好,但是结构上的问题其实一直没有解决,地产依旧是老大难的问题。短期,居民加杠杆的能力以及力度有待进一步验证,而高频的商品消费也开始面临压力。对于拉动国内的经济,耐用品消费的汽车地产要远远好于消费,而从目前的港口集装箱数据看,出口的情况,很不容乐观。
今天刊登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写清清楚楚,我们面临的难题依旧是总需求不足,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或许是我们短期太乐观了,新一轮的地产周期没有这么快启动,这需要时间。如果今年拉动经济主要靠消费,而不是大家一直依赖的投资,对于大宗需求的乐观预期,大概率上半年要证伪,而一直启动不了的地产周期,也会压制短期市场的想象空间。
其次,相比于美国,欧洲的通胀的粘性更多的体现在能源价格上,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逐渐的回落,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欧洲的通胀尽管在高位,短期的问题其实更少,服务性通胀的压力没有这么大,所以导致欧洲央行未来一段时间相比于美联储没有更鹰派的预期,这其实也推升了美元指数的反弹。包括,日本央行维持YCC不动,会进一步推升美元指数的反弹走高。前面聊过,今年要确定美元指数的拐点,现在看,明显的不到时间。
最后,我们发现随着美国的1月份非农数据大幅度超预期(美国1月通胀数据简评),CPI超预期,零售数据又是大幅度超预期,大家对于今年美联储加息的利率终点开始进一步的抬高,降低今年加息的幅度,大幅度倒挂的收益率曲线逐渐开始回归,美债收益率的反弹,开始压制金融属性最强的黄金。而作为全球资产定价的锚,美债收益率的走高,最终会压制几乎所有的风险资产的价格。
日本央行面对越来越高的通胀,新行长是否还能以通胀为代价继续维持YCC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的加息缩表还在继续,而一旦美国债务上限问题解决,下一步就是发债从金融系统抽走流动性,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政府存款以及美国财政部的TGA账户释放的流动性也最终会结束。
变化不经意之间就发生了,上面的逻辑数据似乎短期在证伪或者最起码说,来得还没有这么快。也许,本来就是我们太乐观了。我们知道终点,一定会到来,只是过程变得更曲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