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消费当下和未来确定性足够的选择

来源:雪球 作者:终身黑白 2023-02-22 05:39: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消费当下和未来确定性足够的选择)

本文语音版

1

当下的选择

今天中概企业下跌比较多,后台多了不少询问的留言,短期一两天的走势,其实我也不知道为啥,跌了去找负面的新闻,涨了去找正面的新闻,看似提高了掌控感,实际上没太大意义,无非是找点自我安慰。

能决定我们投资结果的是能想清楚一笔投资的长期逻辑,长期逻辑想清楚了,短期波动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当下最清晰的逻辑是什么呢?

过去两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收入稳定性降低,消费意愿大幅下降,体现出的结果就是不断增加的居民存款,和一些非必选消费的销量下降。

现在随着恢复常态,我认为未来必然有一个,收入恢复消费提升,以及存款释放的阶段,大多数人的消费恢复,最先受益的肯定是消费相关的企业。

那在消费类企业中如何进一步做选择呢?

我认为应该选过去两年受影响大,而未来需求足够有保证的。

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顺序是:必选消费—偿债—可选消费—地产保险等金融。

必选消费,比如食品饮料,过去影响是不太大的,首先是单价低,不那么敏感,其次怎么省也不可能不吃不喝。

这类企业未来会受益,但是潜在收益弹性会低一些,因为这类企业估值基本都没太大影响,未来我们能赚到的唯有业绩提升的钱。

以伊利举例,现在TTMPE23左右,估值上是比较难给我们带来太大收益的。

没有全面大行情的情况下,伊利基本30PE就算较高的上限了,越贴近生活的企业想象空间越少,很少会炒作出很高的估值,

反过来说有一天伊利都炒到50、60PE了,其他消费企业也不会太差。

除了必选消费,还有一类是中高端消费,过去两年影响也不算太大,比如中高端白酒,我认为当下也基本都是合理估值,未来是比较难赚到估值提升的钱的。

这两类企业不是不能选,只是说相对弹性要低一些,我自己也有部分白酒的持仓。

那么,哪类企业未来弹性可能较大呢?

过去两年销量受到了一些影响,预期比较悲观,估值足够低,而未来需求能够恢复。

这类企业,未来我们才有可能赚到业绩提升和估值提升的钱。

消费恢复带来业绩提升,业绩提升让预期变好,带来估值提升。

我觉得有几个行业是比较符合这个逻辑的。

1、保险,我个人持有部分中国平安,在我看来过去几年保险的销售困境,主要来自于收入下降对非必选消费的影响,以及平安的渠道改革。

那么未来随着收入恢复,保险销售恢复是必然的事情,我们不去考虑保险能有多高的增速。

先考虑一个逻辑,渠道改革基本完成,投资端对地产的担忧减少,未来随着消费恢复大概率保险需求也能恢复,这是基本确定的事。

常态下的中国平安,近十年1PEV基本上就是平安估值的绝对底部。

平安当下PEV是0.6,我认为回到之前最低的1PEV估值,是没什么问题的,这至少还有50%的空间。

当然保险相对比较有争议,如果认为保险过去两年的销售下降不是因为收入下降影响非必选消费,而是因为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买保险,那这就算不上是一个机会。

2、广告行业,消费类企业是广告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他的优势在于,无论哪个行业先复苏,都会部分体现在广告投入提升这方面。

这个方面我持有分众,腾讯的广告业务也是同样收益的。

3、家电,相对来说过去两年影响没有保险和广告行业那么大,比如去年天气较热,空调的整体销量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一些非必选类的家电和替换需求,肯定还是有所影响。

更重要的是家电企业当下的估值足够低,格力8PE,美的11PE。去年格力1000多亿的时候我说:

今天格力已经晃晃悠悠站上了2000亿市值。

4、互联网,互联网行业也是过去两年受影响较大,预期足够悲观的行业。

但他本质上供需没什么变化,并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载体出现,导致我们不使用互联网了。

过去的悲观更多是因为过去两年的消费下降和政策原因,而政策面已经明显反转,消费恢复也是极大概率的事,

黑白持有一些腾讯,也定投了一些相关ETF。

经过去年11月到春节前的一波上涨,最近互联网企业有所调整,反而是个不错的逐步买入的机会,当下的互联网企业,我认为依然是足够便宜的。

以上就是我当下的看法,这个逻辑梳理通了,短期的波动其实没啥好担心的。

如上周文章所说,不可能存在,经济好转了,大部分人还没钱消费,亦或者大部分人不愿意消费经济就好转了的情况。

在当下有一批消费类企业估值足够低,未来消费恢复是基本确定的事,从消费类企业做选择,大概率是不会错的。

2

不能驾驭的事,潜力再大也没意义

为什么稍有波动就会恐慌,核心是我们不足够了解,而让我们如此恐慌的是因为我们总去选择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

很多人选择投资方向的第一考虑因素是潜力大,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认知能力。

我们不能驾驭的事,潜力再大也没意义

按大的分类来说,投资主要分为,消费、医药、科技、周期、制造几个大类。

这里面医药和科技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不可否认这些行业如果找到极具潜力的企业,潜在收益空间可能更大,但前提是要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一个人希望的是,涨一点赶紧止盈,跌一点赶紧止损,其实这家公司的潜力是否巨大,和这件事关系都不大,能影响结果的只是短期的情绪。

真的开始考虑一家企业的潜力,希望从他身上赚到巨大的收益,那一定是需要长持,长持肯定要具备一点,就是面对波动的能力。因为没有一个较大的涨幅是毫无调整完成的。

在一家企业的调整时期,必然会有很多负面言论,而能让我们相信自我的,是足够了解。所以能否对持有的企业有足够的认知这很重要,否则稍微下跌就会马上否定自我。又怎么可能从一家企业上赚取较大收益。

对于医药我也看好,但目前只是做了一些行业定投,因为他对我来说确实认知门槛太高,这个状态怎么说呢。

你可能确实看了很多资料,但你对自己接收的信息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肯定不会相信牛奶是马产的,但在很多科技和医药领域,可能我们就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

因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所谓的了解不是真的学习了专业的文献,一步步从基础知识积累带来的认知提升,我们所谓的了解,更多是看别人的分享,看一些研报等等,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并没有自身的判断,基本停留在别人说啥自己信啥。

《大钱思维》一书的作者有一个总结,越远离我们生活的行业越容易讲故事,因为普通投资者对专业行业的知识匮乏,所以就更容易人云亦云,比如生物医药和科技领域。

很多人喜欢选择这两个行业,不是因为真的了解,而是因为他们充满了想象空间。

但如果没有建立真实的能力圈,有多少空间,没有面对波动的能力,拿不住都没意义。

这两个领域不是不能投,而是你要确保自己真的懂,对于黑白这样的普通人想在这些领域弥补和专业人士的认知差,至少短时间来看是比较难的。

投资亏钱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执着于在自己的劣势领域战胜别人。

能力圈的选择,一定是你认为经过努力真的能懂,而不是单纯觉得他潜力大。

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承认自己的盲区,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一个人勇敢的体现。

3

获胜概率高的选择

我认识的投资者中,以消费行业为能力圈的人相对较多,并且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容易建立认知。

消费行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不需要相关的从业经验,只要能够做到对周围生活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并且愿意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就足以建立能力圈。

2、消费行业的需求往往比较稳定。

消费品下游顾客比较分散,哪怕产品出现了衰落也不会是一瞬间的事情,会留给我们足够的观察期,不会像下游客户特别集中的企业,出现突然宣布停止合作带来的巨大价值变化。

3、比较容易确定企业优势

消费类企业面向大众,比较容易建立品牌优势,其中的大多产品也没有过于频繁的更替,所以领先的企业一旦建立优势是比较稳定的,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获胜的概率。

4、大家越了解的事物越难讲故事,所以这类企业很少被市场过度的炒作,哪怕某一刻你对相关企业的判断稍显乐观,也很少会犯太大的错误。

5、上市的消费类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人们自然会倾向于消费、向知名品牌集中,只要拿的住,赚钱基本是一件极大概率的事。

所以总的来说,消费行业建立能力圈的难度较低,格局和需求更加稳定,长期看也是受益于经济发展的行业。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大家都容易建立认知,不就没有超额收益的机会了吗?

并不是,优势不是非要建立在了解复杂的企业上,也可以建立在情绪控制上。

比如,虽然了解白酒的生意模式并不难,但在情绪的影响下依然会出现2600元的茅台很多人都觉得潜力巨大,而在恐慌便宜的时候又无人问津的情况。

相反对于认知门槛比较低的消费企业,你对自己的判断足够自信,你才能在恐慌的时候去把握这种机会。

我们敢于去重仓买,敢于长持的企业,才能够赚大钱。

涨一点赶紧止盈,跌一点赶紧止损,比较迎合人们的欲望需求。

他和赌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带来刺激,并且能快速清零,重新再来。

打牌这局输了,重来一局又可以充满希望。只要今天赢了,那就是白捡的钱,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之前亏多少都忽略不计。

同样用在股票,赚的这只,发个朋友圈满满的自豪感,如果赔了,卖出离场,又可以再买入一只,有所期待。

但是长期下来对对错错,其实很难带来有效的资产积累。

我们要知道股市不同阶段赚钱的难度是不同的,比如再2022年80%的企业都下跌的时候,去频繁的试错做短线,大概率是不断的错。

相反在行情较好大部分企业普涨的时候去做短线,看似成功率很高,但往往是把一个10%的上涨,分割成3个2%的短线操作。

而且为此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盯盘,最终可能不仅投资没赚钱,反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更适合大部分人的有效方法,是在较低估的位置配置能力范围内的企业,然后专注,耐心,让这几家企业的长期成长为自己带来收益,同时自己有时间享受生活和工作。

不用担心这个行业没有机会,消费是一个永恒的赛道,只要人类还存在,人赚钱的最终目的就是花出去。

长期我们先不说,至少在当下,实现第一节的逻辑,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

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们下期见。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中国平安(SH601318)$ $分众传媒(SZ002027)$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分众传媒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