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资加码投资内地,新兴物业、多元化不动产领域成趋势)
近日,蓝鲸财经从凯德集团获悉,凯德投资设立凯德中国特殊机会伙伴计划(CapitaLand China Opportunistic Partners Programme,以下简称“CCOP计划”),总承诺股本11亿新元,投资于中国的特殊机会项目。
其中,凯德以5.53亿新元(28.1亿元人民币)收购的位于北京核心商务区的苏宁生活广场,将于2023年一季度开始资产改造和重新定位,零售部分将被改造升级为甲级办公楼。
除了凯德,众多外资及港资也正在加码对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而投资领域除了传统的住宅、写字楼、购物中心等领域,还包括物流地产、工业地产、长租公寓等新经济领域。
扩大市场份额
凯德集团透露,在对北京苏宁生活广场进行改造后,可出租办公面积将增加30800平方米,达到55000平方米。同时,在负一层和一层将保留6500平方米的零售空间作为配套,以满足办公楼租户和周边居民的需求。该项目将为市场带来一个独特的办公楼产品,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极具社群氛围的公共区域和一个户外花园。
此外,以1.57亿新元(7.99亿元人民币)收购的广东佛山物流项目的开发预计将于2023年三季度完成,已经100%预租给一家国内纺织品电商平台,项目为期15年的租约约定了租金逐年上调,能够提供稳定、可预计的现金流。
凯德投资(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子翔表示,中国是凯德投资的核心市场之一,凭借近30年的本地投资和运营经验。深厚的专业能力让凯德能够把握投资机会,为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提供多元化不动产领域的稳定投资渠道,满足他们的投资目标。
“我们看好中国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将继续寻求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潘子翔说。
同样看好中国市场的,还有太古、新世界、恒隆、高盛等众多外资及港资企业。
2023年2月22日,远洋集团、远洋服务与太古地产先后发布公告,远洋方面将分阶段转让成都远洋太古里50%股权及物管公司50%股权,由太古地产接手,股权总对价为55.5亿元。
成都远洋太古里是西南地区的商业旗舰项目,同时也是双方合作的代表性项目,过去数年,贡献了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
不仅成熟期项目股权收购,太古新项目拓展也进入了加速期。太古地产曾公开宣布,将在未来十年新增千亿港元投资,其中500亿港元将投资于内地市场。
2022年8月,新世界集团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新世界集团将在12个月内在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投资共计100亿元人民币。
2022年10月,高盛资产管理和森瑶中国宣布,双方已成立合资公司,首期投资约6.75亿美元用于在中国收购、开发和运营一线城市及周边核心城市的新型工业、物流、冷链等新基建项目,首批合作的种子项目为4个位于大上海地区的新基建项目,共计24万平方米。
双方称未来还会加大投拓中国核心区位的优质资产,尤其是高标准物流仓储。高盛资产管理亚太区房地产私募投资负责人村田贵士表示,看好中国及全球新基建的长期增长前景。
探索新兴领域
包括凯德等在内的港资企业,在中国扎根多年,在传统物业包括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均有所涉猎,具备在商业和办公领域的丰富开发和运营实力。
与此同时,疫情和行业震荡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不少内地资产或运营情况不佳、或持有人陷入债务危机、或为短期回笼资金,对于外资港资资本来说,可挑选优质资产众多,并能以折扣价达成交易,伴随未来市场回暖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眼下正是好的买入时间点。
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数据显示,疫情前,内地民众的奢侈品消费中,内地只占约30%,其余70%在中国香港、伦敦、巴黎和其他国际市场。但疫情之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境内购买奢侈品。
以恒隆集团为例,2021年,其总租赁收入首次突破100亿港币(109.19亿元),其中内地市场占比达到67%,同比增长31%;香港市场仅为34亿元,同比下跌7%。
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分析,这主要得益于内地高端购物商场的租赁收入进一步增加,陈启宗表示,内地奢侈品市场较为蓬勃,未来,内地市场占比还会继续上升。
除了写字楼、购物中心等传统物业的投资外,通过外资港资的投资项目可以看出,部分资本也在尝试性地进入一些新兴物业,例如长租公寓、物流及工业地产等。
比如,凯德CCOP计划将投资于中国商业及新经济领域的特殊机会项目,既包括办公楼、购物中心,也包括物流及工业地产。
据悉,凯德投资在中国的40多个城市管理200多个物业,截至2022年12月31日,资产管理规模为470亿新元。其多元化投资组合极具韧性,包括位于五大核心城市群一、二线城市的办公楼、购物中心、旅宿、产业园区、物流和数据中心。
凯德投资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境内外募资,寻求多元化不动产领域的投资机会。
同策研究院报告认为,一方面是基于政策推动和国家战略规划,能通过投资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导向下的产业逻辑。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居住、消费有了更多需求,带动承载产业的物业主体的规模扩大,配合基础设施公募REITs对于资产退出的完善,因此成为受到资本关注的投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