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两张图看“周期”规律)
先看第一张图:
这张图是两家企业A和B,以2004年的扣非净利润为基准点,到2022年之间的变化趋势图。这种图大致展示了以下信息:
1、截至2008年,受益于量价齐升,两家企业的扣非净利润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企业A的增速高于企业B。
2、截至2012年,两家企业的扣非净利润继续增长,其中企业B的增速远快于企业A,两家企业的净利润恰好都在2012年达到顶峰。
3、随后两家企业的净利润开始下滑,企业B在2014年达到最低点,下滑40%,企业B在随后一年达到利润最低点,下滑68%。
4、到2017年,两家企业的扣非净利润又恰好回到2012年的高点。
5、随后,由于价格的大幅增长,企业B的扣非净利润增长2.8倍。企业A受制于价格管制,净利润维持稳定并在随后增长56%。
最终,企业A增长8.8倍,复合增长率13%,企业A增长33倍,复合增长率21.5%。企业B比企业A有更好的成长性,复合增长率高出8.5%,但企业A的13%增长率也表现不俗。
但如果问哪一家是“周期股”,则很难判断,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两家企业的利润都在上涨,同时都有过40%+的下滑经历,且下滑和恢复的时长,两家企业并没有体现出太大的差异。
公布答案:企业A是大家不怎么看的上的“周期股”中国神华,企业B是大家热捧的高端白酒五粮液。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相信月满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周期性规律。
地球自转有其规律,所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公转有其规律,所有农业社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种规律是可控的、不随时间改变的、是可以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正确预测的: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无一例外;春天过后总是夏天、秋天过后必有寒冬,无一例外。
这种周期性波动规律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F(X+T)=F(X)。
可是经济世界的波动符合这个规律吗?我们可以找出这个恒定的T吗?经济的本质是数以亿计的人随机行为的集合,既然是随机的行为,真的有迹可循吗?我持怀疑态度。
坚称经济有“周期”,无非是想预测未来,想在波谷时“种下一粒粟”,在波峰时“收到万颗子”。
有一句话被奉为圭臬:旱则资舟、水则资车。遗憾的是,旱后不一定有水,也有可能更旱。
霍华德信奉周期,但他的表述更多是“波动”,他从来没有说地产不景气三年后一定会变景气,既然从过往的数据统计中找不到恒定的“T”,那又怎么能叫周期呢?更合适的应该叫“无常”。
再看第二张图:
这张图是1970年到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趋势图。
如果你认为1974年原油价格连涨5年,是一个“周期顶点”,很遗憾接下来原油价格直接翻倍又继续增长4年。
涨了9年是“周期顶点”吗?接下来原油价格再次翻倍。
随后6年原油价格下跌到20美元,该物极必反了吗?并没有,原油维持在20美元10多年。
当时的主流言论是ZF稳定了原油价格。尴尬的是:接下来原油价格涨了5倍,连涨9年。
这就是我们口中的“周期”商品,可是我没有看到“周期”,原油的价格并没有维持在一个恒定数值周期性波动。我只看到随机波动,在随机波动中持续增长。
宏观经济和原油价格的趋势差不多。纵观最近120年道琼斯指数,真正的规律不是周期,而是增长,在随机波动中持续增长。
人们想通过“经济周期”去预测经济危机,悖论是如果经济可预测就不会有经济危机。
回到具体的生意层面,企业会遭遇一系列短期困难,净利润大多也会有波动,但导致这种波动一定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不是背后神秘莫测的“周期规律”。
这种变化或者来源于需求端的短期困难,比如2014年遭遇“反腐”和“塑化剂”的高端白酒。
或者来源于需求端被新的产品和服务所替代,比如移动手机之于传统手机。
或者来源于供给端的过度扩张或短缺,比如2010年后的煤矿。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没有一个所谓的“周期”,因为诱发因素总是复杂且不重复的。
或许只有深入到具体产业层面,弄清楚供需关系的演变,基于收集的信息去押注并承担决策的后果,才是生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