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碳市场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多位代表委员献策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网财经3月10日讯(记者 李春晖)“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从自身行业实践出发,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降碳等议题建言献策,共同助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
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平台。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于市场建设的初期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非临近履约期交易清淡,市场活跃度较低;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暂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大量的企业和排放未被纳入履约考核;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暂未重启、CCER存量不足等等。
为了进一步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建议,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适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通过增加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交易;除以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基准产品的现货交易外,尽快建立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丰富碳市场产品种类,给企业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帮助企业做好中长期的碳减排规划。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经纳入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但还有大量高耗能行业未被纳入。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建议,尽早将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尽快明确其纳入的时间节点及碳配额分配原则。
曹仁贤还提出应该积极鼓励民间自愿参与碳市场交易,建议开放非控排企业、机构及个人进入碳市场,并降低其入市门槛,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强碳市场的覆盖面和活跃度。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但是CCER交易市场自2017年起已经暂停了6年。
对此,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尽快重启CCER交易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CCUS项目经济性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因此,CCUS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就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了提高CCUS项目的经济性、更快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在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的基础上,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推动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更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马永生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同时,他提议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占比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波动性、间歇性特点,以及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与能源消纳在空间、时间上的不均衡,决定了其大规模、长远发展需要储能系统的支撑。
在如何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
在多种储能技术路线中,曹仁贤认为,氢储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清洁低碳等优势,可实现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灰氢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稳定、移动电源供电以及分布式能源发电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具有无污染、无噪音、无排放等优点,可以将氢能转化为电能馈入电网,也可以作为用户的自备微型电厂。
他建议,尽快制定燃料电池并网发电管理制度,借鉴早期扶持风、光发电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相关制度流程、标准规范,提前出台相应政策,激发产业潜能。
在价格机制方面,他还提议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氢燃料电池的发电成本,尽快厘定上网电价,高于各地标杆电价部分,由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给予补贴。具体政策可参照目前光热发电的政策,实行项目总量控制,并逐步扩大规模,逐步降低补贴强度。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从经济性判断,建设大容量长时储能系统,抽水蓄能是最优选择。
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模式是将能量在电能和水的势能之间进行转换,利用电力系统富余电力抽水至高处储存,电力不足时放水发电,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储能、事故备用、黑启动等多种功能。
为推动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储备优势资源。精选一批具备良好经济指标和工程建设条件的储备站点,推动其纳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后续大规模建设夯实基础。
另外,他建议加大政策驱动力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率先构建起我国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助力我国能源转型进程。
促进乡村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先后出台《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和《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我国“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城市在低碳发展包括绿色建筑方面正快速推进,但农村新建建筑还受制于观念、经济水平等影响,依然以传统建筑为主。
“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6亿平方米,在全国城乡建筑总面积中占比仅为个位数。其中,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77%,农村新建面积比例则较低。”他表示。
钟宝申认为,现有的各项规划在城镇绿色建筑方面较为完善,但在乡村绿色建筑方面相对薄弱。为此,他建议,应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规划,助力城乡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传统农房更新换代为现代建筑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建筑在农村普及的窗口期。”钟宝申表示,“绿色建筑在城市已经不算稀奇,未来,我呼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规划和相关政策,让我们的乡村富裕起来的同时,更加美丽和谐。”
推进废塑料等资源化利用
塑料由石油制成,曾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塑料垃圾的处置也是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废塑料化学回收是全球公认低碳清洁、唯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利用方法。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加速在塑料回收领域布局,全球超过60家公司正在研究废塑料回收解决方案。我国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研究基本与国外同步,但仍存在原料获取难度大、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全产业链统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形成工业化示范,并建立完整的化学循环产业链以及原料、产品相关标准体系。
推进塑料垃圾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路径。
对此,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领域的专家,马永生委员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废塑料化学循环总体发展规划,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产业链建立。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生物质、废塑料资源化统筹利用技术国家级创新中心,发挥其在废弃有机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优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联合,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议国家层面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协同创新,龙头石化企业牵头,加大废弃塑料、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尽快建立工业示范。
三是加强资源化利用政府引导。建议国家鼓励支持生活垃圾填埋场、造纸厂等膜状混合废塑料集中的单位,将产生的废塑料提供给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化学再生,建立稳定的废塑料供货关系。强化政府引导下的低值废塑料资源源头合理分配、回收网络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化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