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13个月来同比首次转负,超额储蓄开始释放?重回理财还是提前还贷?

来源:金融界 作者:子宽 2023-05-12 12:27: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13个月来同比首次转负,超额储蓄开始释放?重回理财还是提前还贷?)

金融界5月12日消息 央行昨日发布4月份金融数据,2023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

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信贷再度转负,其中短贷、中长贷分别减少1255、1156亿,同比分别少减601、多减842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居民中长贷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三次负增长,前两次分别是2022年2月、4月。

伴随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的同时,居民存款也在降低。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自2022年2月以来同比首次转负。

居民中长期贷款放缓背后:提前还贷+房地产销售回落

兴证宏观统计,4月新增居民贷款是2012年以来同期最弱值,低于2022年4月,居民中长期、居民短期贷款均较弱。从累计值来看,今年前4个月累计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也为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低于2022年。

居民信贷缘何放缓?广发宏观指出,银行在一季度集中冲量后,完成普惠金融贷款考核指标的压力缓释,居民经营贷款的投放力度减弱。

另外,资产负债两端利率不平衡(资产投资回报率低、债务成本高)的环境下,可能仍有部分居民选择提前还贷。

华泰固收则提到,这和4月的地产表现也是一致的。4月楼市行情转淡,30城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回落至28%,整体低于一季度。同时二手房成交热度也有一定回落。

海通宏观分析,在去年同期有疫情影响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居民中长期贷款依然同比多减了241亿元,指向居民部门正在继续“降杠杆”。从中长贷表现看,居民“提前还房贷”的趋势仍在持续。

海通宏观分析,一季度的信贷强势表现明显受到了前期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的支撑,包括房地产销售在一季度快速回暖,但4月以后已经边际回落;消费贷或也有短期的冲量。另外一季度银行可能在零售端也相对积极,一定程度透支了后续的需求。

海通宏观认为,4月数据可能更接近当前实际的需求情况,也就是居民加杠杆的动力明显偏弱,背后是中长期信心不足的问题。

粤开证券认为,金融数据大起大落是近年来的常态,主要体现为一季度金融数据开门红、4月迅速回落,这种现象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现象,这反映出政策靠前发力推动经济恢复但总需求仍不足。

13个月来同比首次转负!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

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自2022年2月以来同比首次转负。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份银行季末考核时点已过,根据季节性规律,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4月份理财规模重回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广发固收刘郁研报就指出,4月居民存款下降约1.2万亿元,而理财规模增加1.2万亿元,可能反映部分居民存款重回理财。

此外,长江证券认为权益市场回暖以及提前还房贷也是存款大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权益市场有所回暖,地产金三银四以及清明、五一小长假,促使居民部分存款转为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居民中长贷再度转负,指向居民拿存款提前还房贷的行为仍存在。

不过,招商宏观则分析居民存款减少符合季节性规律,目前无法从4月数据得出居民加速偿还房贷结论。从历史规律来看,4月及7月一般是居民存款减少的时点。以4月为例,今年1.2万亿居民存款的减少量少于2017(减少1.22万亿),2018(减少1.32万亿)及2021(减少1.57万亿)。

东吴宏观陶川分析,超额储蓄开始放量,但是流向可能有点窄。从资产和经济表现看,市场心心念念的超额储蓄可能基本上没有流向投资,部分流向了消费,大量流向了房贷,对应的就是股市增量资金不足、博弈特征明显,人流量报复性恢复、但是人均消费水平仍不尽如人意(五一人均旅游支出约为2019年同期的80%),居民提前还贷情绪浓厚、二手房挂牌量大涨。

从历史上看,储蓄意愿下降后往往率先复苏的是投资意愿,然后才是消费。目前来看基本符合这一模式,只是居民选择的投资模式是还贷,以此修复资产负债表,而消费复苏主要还是“以量取胜”,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就业和收入的明显改善。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子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江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