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净息差仍承压,LPR报价连续9个月持稳,未来一段时期大概率仍维持不变)
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5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这是LPR自2022年8月实现非对称下降之后,连续9个月维持不变。
受访专家向蓝鲸财经表示,5月LPR报价“按兵不动”,主要与MLF政策利率维持不变、贷款定价已偏离LPR较多、银行净息差仍承压等因素有关,LPR报价没有相应下调的空间,后续整体贷款利率或以稳为主。
LPR维持不变符合预期
此前在5月15日央行开展12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其中MLF “加量不加价”,中标利率为2.75%,继续与上月持平。
2019年8月LPR改革落地后,LPR由两部分组成,即MLF利率与加点。MLF利率作为LPR报价的锚定利率,其变动会对LPR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向蓝鲸财经指出,一般而言,MLF中标利率如果未变,LPR调整的可能性较小。本月MLF中标利率未变,已经意味着本月LPR下降的可能性较低。
从银行加点看,其指出,尽管央行3月实施全面降准但幅度较小,近期银行继续降低包括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在内的多个存款品种利率,但银行保持息差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银行减少加点的动力不足。
“从贷款利率看,今年以来银行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其中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处于历史低位,LPR下降的必要性并不高。” 董希淼补充道。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表示,LPR利率保持稳定,符合市场预期。主要是5月作为LPR利率锚的MLF利率保持稳定;1-4月新增信贷、社融表现强劲,企业新增信贷延续同比多增态势,反映目前市场利率处于合理水平;近年来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增大,整体看,短期LPR利率调降门槛仍偏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贷款定价受信贷供需关系影响,目前已脱离LPR较多,暂无必要继续下调LPR以推动降价。其表示,在年初贷款重定价和新发放贷款利率延续下行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
据悉,从上市银行2023年一季报来看,在40家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中,有19家银行净息差低于1.8%的警戒线,14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平均净息差仅为1.86%。
“在此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压降信贷成本,将有可能使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跌破警戒线,潜在的压力和风险不容忽视。” 温彬表示。
后续降息空间进一步收窄
相较于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要求,近期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并延续了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的表述。
温彬认为,这表明央行既有推动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的整体考量,亦有将利率保持在合理适度水平上的内在动力,当前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必要性很低、空间大幅收窄。
“在前期贷款利率已大幅下行,多家银行净息差临近警戒线的情况下,保护好贷款利率水平的底部区域、引导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呵护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空间,也成为央行的重要任务。”其指出。
“在此背景下,央行或将更多依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定向降息”,在降成本的同时兼顾调结构,实现差异化精准支持。”温彬补充道,“后续触发降息的重要因素,仍是经济和融资修复的可持续性。若消费复苏的斜率不及预期、房地产链条持续难以实现良性循环、长期投资动能疲软、民间投资继续回落,以及居民部门信贷回暖再现反复等,年内或不排除仍存在小幅降息的可能。但LPR的继续调降,将主要取决于银行息差表现情况。”
同样,董希淼指出,未来,银行仍将继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但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不大。下一步,应高度关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等问题,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灵活性,继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推动宏观经济持续恢复。
周茂华也认为,尽管LPR利率保持稳定,预计后续央行鼓励金融机构挖掘LPR改革潜力,鼓励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负债,并可能通过结构工具或降准等方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基建、制造业、绿色发展、科创企业等重点新兴领域。
“目前房地产复苏节奏偏慢,月度存在波动且区域复苏不平衡,但房地产整体呈现积极复苏态势,楼市信心在逐步回暖;预计后续各地仍延续因城施策、精准调控思路,用好用足包括首套房贷利率动态调节机制在内的稳楼市政策,促进房地产回归平稳健康发展轨道。”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