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也用文字记录一下5月底的看法)
之前做了一场直播,也用文字简单记录一些重点,过一年后可以回头看看。
1.悲观的合理性——出口(外部环境差)、投资(增长有限,边际不大)、消费(弱)、失业率(青年失业率)。
出口随着前几年受益于防控,爆发后有回落,但是还是有着一些增长。个位数增速依然可能。投资端保持稳定。中长期还是看消费。消费对GDP的贡献从2019年的55%到现在的65%,世界平均65%,发达国家80%以上。
2.目前数据弱的原因——(1)三年疫情结束,复苏需要时间。(2)还未出台具体经济刺激政策
3.失业率是核心指标
4.关于经济体长期未来的假设:看下限
(1)日本(人均3万美元后基本不增长)——过去二十年多年,有超额收益的标的大部分来自大消费产业链(包括医药)和制造业
(2)马来西亚(人均1万美元后基本不增长)——过去牛股来自于消费、金融、大宗商品。
过去说过巴西、马来西亚之类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股市值得投的,长期看只有消费和代表经济体竞争力的行业。这点对发达经济体也是一样。
因此看好的行业,无论从上限看还是下限看,都应该是大消费(包括医药)以及经济体优势行业(制造业、互联网)。
5.乐观的原因——人均可支配的差距以及城乡发育程度
发达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旧是我们的3-7倍,即使沿海发达地区,可能有一半地区发展程度依旧比较低。浙江的山区26县,广东珠三角的西岸部分城市是国内最发达地区中最有代表性的“坍塌带”——发育发展程度不高。更别说非珠的大部分城市。真正发达(达到经济文明)的依旧是很少部分的城市。
6.市场情况
极度悲观,大众看现今时点数据做判断。疯狂博弈。除了炒作和避险,其他大部分行业都在跌。
(1)炒作——AI相关、传媒等,ai是好东西,但好东西不代表可以买。2015的互联网+也是好东西,无数的行业因为互联网提升了效率,创造了增量。但那些股票大部分后来七八年都回不到原来位置,甚至跌很多。A股的标的基本都是主业不相关AI的标的,也没有多少利润。延续市梦率的传统。炒作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利用资金优势的庞氏骗局。
(2)避险——中特估、高股息等。恐慌下的了临时选择,前提是一个悖论。比如金融是无法穿透的行业,底层资产包括房地产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如果底层资产(其他行业)都不好,所谓的金融避险是不成立的。
大部分高股息股的前提——可分红现金流其实是受益于经济的大环境,并且它们基本没有成长性。好的现金流的前提是经济成长,换言之,除了部分绝对垄断企业,大部分企业在经济成长时不成长说明不管是因为商业模式还是企业质地,肯定有比成长的企业弱的因素,你还能指望经济不成长时能稳定现金流。而那些绝对垄断的企业,它们的绝对垄断的来源也可能会让他们让利。避险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只是阶段性的博弈。
7.价值投资的疑问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目前都是有长期验证(经历过经济大周期验证)的可靠性的投资方式,并且至少在逻辑上成体系。A股不适合价值投资的论调从A股开始持续到现在,而事实是过去做的最好的产品依旧是价值投资的产品。长期有效来自于阶段性无效,这句话都知道,但是每一次无效时都会怀疑,这就是人性。如果说美股价值的有效性多一些的话,A股这里人性的有效性多一些。因为更投机,所以长期对理性的奖赏也会更多一些。而交易,一直都只是互掏口袋的零和博弈。价值和人性依旧是我们值得相信的东西。
8.我们的做法
价投把精力放在价值上——企业的资产和增长(自由现金流)。股价不过是看待价格与价值的差价时用的指标。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做法一直都是一样,低估往更低估,赔率大往更大调,没有变化。这几年唯一的新收获是,因为人性的钟摆,可能A股的价投难度会更大一些,作为机构会放大难度更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只选择少部分愿意信任我们的同行,然后自己作为净资产计算的最大产品持有者,和大家一切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