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投资组合想法的更新)
我们当前总仓位105%,净仓位60%,由82.5%的多头,和22.5%的空头构建。
分类上,我把中概归到港股类别,可能更能反应真实的情况。
港股+中概 40% 净多,其中高息的价值股占一半,互联网和消费领域的成长股占另一半。
这部分一直是我们基金的主场,但舒适圈有时候也会让我们陷入不利,如果回看年初,我们应该对美股更积极一些,这是我的一个失误。但当下我们继续提升了这部分的比例,净多从30%+ 到40%。高息的价值股一直是这几年港股非常有吸引力的部分,我们维持了年初的净多比例(20%),但部分减持了资源类,更多开始往民营企业,港资企业转。成长股的净多暴露我们则提升了很多,从10%+到20%,当下是信心的低点,开放后第二季度走弱是大部分国家都经历过的,而离岸的中国资产,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下跌,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很坚韧,只是过去向资本市场要钱太容易了,所以大手大脚,这更多是短期的结果;现在利润率的改善在发生,股东回报的改善也在发生,一些企业收入端也表现出了任性,但这些都被无视了,一句“中国不行”,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A股 10% 净多, 组合分布在消费和制造(含军工)。
我的历史经验是,随着外资可以通过沪(深)港通投A股后,我很少有机会在A股捡漏,但A股标的众多,即使在宏观不那么景气的当下,依然不乏逆风而行的企业,所以合理买优秀是我在A股的选择。但长期而言,由于我们不是泡沫冲浪的选手,A股是我们回报相对低的市场,更多是跟随企业的成长。军工我们正在学习,我一说投中国,就有很多人提示对战争的担心,但反应到军工相关企业上,股价又是节节走低的(而业绩在释放),不得不说这是一对矛盾,那我们就在能选到标的的基础上做一个代价不高的保险吧。
美股 10% 净多, 主要聚焦在科技,尤其是AI相关,包含了软件应用和上游硬件两个方向。
我们对AI的研究还不够,有些问题也不是我们历史看2C为主的投资人短期能解决的,这是我们能力的短板,所以我们年初在对美国宏观的一致担心中选了一组10+到20 PE估值的软硬件企业,共同特征是保持投入的同时也积极回报股东,AI我们更多是一种当成礼物的态度,半年来随着上涨(并没有伴随显著的业绩释放),估值来到了20到30+PE区间,这时已经隐含了对AI未来的美好想象,对目前我们还在尝试构建能力圈的生意(这个生意的最终形态本身也还没有定论),我们会保守一些,净仓位也从15%降到了10%。
由于监管规则,我现在不便谈具体的生意,只能从市场和行业角度做个简单更新,以便投资人了解,就不再一一答复,谢谢理解。
更新完饼图,我也会同步发在公司公众号上,供其他投资人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