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润物细无声——基金二季报文字部分初稿)
上一份季报我们分享了一些担忧,在这份季报我们多分享一些乐观。真实世界是复杂的,而情绪却容易极化,这两年情绪来回极限拉扯,股市的波动远比真实世界的变化要更为剧烈。我们因此做出的那些疯狂选择,通常是我们承受永久损失的主要场景,无论是为泡沫买单,还是在恐惧中放弃。当始终追求理性地看待世界,并审慎地出价,我们可以走得更踏实。
二季度国内市场在调整,但我们工作推进得不错,尤其在互联网和消费领域,有一些收获。港股、中概所在的离岸市场经历了数年下跌,叠加上地缘政治,一些资金在离开,一些基金在清算,硬币的另一面是市场对企业的定价能力在变弱,我们面临更小的竞争,也得以从容买入一些我们心仪的优秀企业。我们无法把握的是估值回归的时间,或者我们把问题变得更极端一点,不回归能不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持有的企业拥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并乐于回报股东,在市场没有买家的时候,公司作为买家(回购),在我们没有现金流追加的时候,公司给我们现金流(股息)。
游戏版号的加速发放,滴滴APP的重新上架,刚刚又传来蚂蚁整改落地的消息,大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变化,我们预期的刺激政策落空了,可看得见的手少干预,对民营企业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从边际上也是改善,而且副作用更小。很多人期待的“猛药”可能一直不会来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回报寄托于此,这种博政策式的投机也不应该是我们长期获利的依仗。经济自然会触底的,我们依然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品类齐全且高效的制造业,这不是末日。
这轮熊市后我们的互联网行业整体给投资人的长期回报糟糕,这和美国迥异,过去几年我一直是他们的批评者,残酷的竞争、低效的投资、股东回报的缺失,但客观说一些龙头企业拥有坚韧的商业模式,而过去的那些诟病正在得到改善。我们可以期待的一种未来场景是中等的收入增长,较快的利润增长,以及股东回报的提升。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会是AIGC等新技术的真正受益者。
消费在面临分化,我们用“消费不行”笼统地进行评价,并不客观,对我们指导具体的投资也意义不大。无论我们人均12000美金出头的gdp水平,还是依然庞大的人口基数,都孕育了很多结构机会,就像我之前一直提到的咖啡市场。但2季度地产及其相关依然在逐月走差,如此巨大的体量在走弱,一定是伴随痛苦的,这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电子和汽车领域,我们团队在扩展覆盖的标的,从美国到欧洲,全球供应链的再平衡也孕育了一些机会。国内的整车领域,我依然相对保守,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的结果是产品销售周期缩短,原来3、5年的周期变成几个月,这种场景下单车成本一定是居高不下的,也很难盈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这段对美股的覆盖和研究不如预期,我们正在招聘硬件方向的美国科技分析师,看看能不能丰富我们的视角和维度。但这需要一些机缘,目前AIGC带着纳斯达克大火,对我们找到合适的人是不利的。我一直是逆向选手,扩充团队也一样,牛市我很难对一个人的成就归因,我们会谨慎地挑选长期价值观一致的人以实现共同成长。
当一件事情太难,我会退后一步,直到我们想明白,或者估值给我们足够保护再去行动,高估值参与意味着高认知要求,错过并不会让我们亏损,冲动才会,当前的美国科技股就是这种场景。当我们管的钱变多,责任也在变大,信托责任我一直铭记于心,感谢投资人这些年来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做个广告,如果有美国相关行业工作背景(无论实业,亦或买卖方),并愿意回国工作,可以发简历到xhx@chinaheadwa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