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
01
以房地产为例,聊聊地产经济的变更史。
1996~1997年,城镇结束了福利分房的历史,开始了货币化房改。
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要开始工业城镇化建设。
1996年底,我们的城镇化率是30%出头,到2017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所以,2017年,城镇化建设基本结束,地产经济也结束了。标志事件就是2016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土地一律冻结不卖。
2016年底,最高层提出“房住不炒”。可当时全国人民炒房买房热火朝天,谁听呢?当然也有人听,李超人、王健林。
2017年7月,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个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都是五年召开一次。非常重要。
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脱虚向实”,字面意思现在都很清楚,当时可没多少人明白,当时真正的含义是主要针对房地产的去金融化。因为房地产是最大的虚拟经济。
2017年11月十九大,“房住不炒”被定为国策,同时提出三大攻坚战,其中就有“防范和化解各类系统性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已充分意识到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准备好相应对策。
02
房地产怎么去金融化?
这首先要理清整个地产经济是怎么玩的。
1、政府开始卖地前,要对地块先拆迁平整,这个一般由各地方城投运作。政府一级不能向银行贷款,只有通过城投平台。
2、卖地,房地产企业拿地。
3、房地产拿地后盖商品房卖给居民。
一套流程下来,原本一块荒地就变成一个城镇小区了。
假如一块地,拆迁平整等等花了1个亿,卖给房企2个亿,房企盖好房子3个亿卖给居民。
这时候银行登场了。房企2个亿拿地,只交30%土地出让金,剩下的70%把土地抵押给要银行贷款,1.4亿贷款直接给政府,这样2个亿的土地款清了。
房企盖房,都是预售制。居民买图纸,也是30%的首付,剩下的70%按揭,居民有了2.1亿房贷负债。房企拿到居民的按揭贷款还银行贷款,1.4亿的贷款也清了。
整个过程中,一共新增了人民币2.1亿,就是多印了2.1亿人民币。
80后是最后接盘的主力军。
新增的钱干嘛呢?当然是城镇化建设,盖楼、公共设施建设、等等。
2017年后,主体银行不再提供融资,这便是房地产去金融化。于是开始房企找社会资金,信托、发债是主流。
按揭规模也在不断收缩,买房人做按揭时间越来越长,房企的资金回笼也越来越慢。
恒大倒闭,主要银行负债有几家国有银行?
所以信托跟着出事一点不奇怪。
03
7月24日最高层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看看这个市场反应是不是和当初提出“房住不炒”是一样的?
羊群效应带来的要么是群体性失智,要么是群体性反智。$牧原股份(SZ002714)$